马克思企业理论是最科学的企业理论(2)
2015-07-23 01:04
导读:2、以劳动的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技术性组织 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过程,首先便表现为一个劳动过程。从这个过程看,企业是一个以劳动分工、协作为基础
2、以劳动的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技术性组织
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过程,首先便表现为一个劳动过程。从这个过程看,企业是一个以劳动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技术性组织。第一,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同时雇佣人数较多的雇佣工人,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集体力”,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第二,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厂手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这种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具有特征的形式。第三,在机器大工业阶段,劳动的分工、协作是围绕机器展开的,“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2](p443)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技术性的一面
在资本主义企业的劳动过程中要发生两类关系:一是人与生产工具的关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技术性的一面,反映着为劳动过程顺利进行的技术的要求。首先从劳动者的分工关系看,把劳动者分配在不同工序上,可以充分利用分工的好处。“如果劳动过程是复杂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以把不同的操作分给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这样,就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2](p380)其次从劳动者的协作关系看,劳动者的协作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2](p382)“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2](p379)最后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看,为了协调劳动者的分工、协作,确保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顺利进行,需要资本家发挥管理、监督、调节的职能。“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2](p384)“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2](p384)
中国大学排名 (二)从生产关系角度看,企业是以契约为纽带连结起来的、具有科层等级结构特征的、反映资本剥削、压迫雇佣劳动关系的制度性组织
1、以契约作为联结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纽带
企业的运营过程是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的统一。“谋取利润无休止的运动”的资本家既不能只停留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契约是他联结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纽带。在流通领域,一方面他作为特殊商品—货币的所有者同劳动力、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相对立,“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2](p204)另一方面,他作为生产过程的成果—产品的所有者同市场上其他的货币所有者通过“具有契约形式的法的关系”,转让产品,回收货币。在生产领域,他执行契约,“着手消费他购买的商品,劳动力;就是说,让劳动力的承担者,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消费生产资料”,[2](p216)将资本生产出来和再生产出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流通领域的这一系列的契约不过是为生产过程或价值增值过程做准备,将企业看作是契约关系网络的看法是非常肤浅的,是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决定这些流通领域的契约关系,而不是相反。
2、企业中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科层等级结构上
企业虽然是以契约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但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平等”的契约关系就变成了一个科层等级结构。其一,这种科层结构是由生产上的技术特性决定的。为了使劳动的分工、协作顺利进行,生产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权威协调,这样的协调不可能像市场上那样通过讨价还价的形式实现,而只能采取科层等级结构这样的形式。其二,处于这个科层等级结构顶端的是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2](p359)“资本家对于只是作为他所拥有的总机构的各个肢体的人们享有绝对的权威”。[2](p412)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劳动,生产的产品归资本家占有,工业上的最高权力成了资本的属性。其三,资本家通过各种途径维持和拓展这个科层等级结构。包括发展劳动力的等级制度和工资的等级制度;将原来属于自己的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特种的雇佣工人——经理和监工,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通过强制性法律来实现它对自由工人的所有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