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企业理论是最科学的企业理论(3)
2015-07-23 01:04
导读:3、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具有反映资本剥削、压迫雇佣劳动的制度性的一面 在一般劳动过程中,人与劳动资料之间是使用与被使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3、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具有反映资本剥削、压迫雇佣劳动的制度性的一面
在一般劳动过程中,人与劳动资料之间是使用与被使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企业的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分离,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却被打上了制度的烙印,生产工具变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压迫工人的工具。在机器大工业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一,人依附于劳动资料。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是“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2](p486)其二,劳动资料约束人和分化人。“工人在技术上服从劳动资料的划一运动以及由各种年龄的男女个体组成的劳动体的特殊构成,创造了一种兵营式的纪律”;[2](p488)并且这种纪律还使得监督劳动得到充分发展,还同时使“那种把工人划分为劳工和监工,划分为普通工业士兵和工业军士的现象得到充分发展”。[2](p488)其三,劳动资料排挤人、压迫人。“劳动资料扼杀工人”,[2](p497)“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2](p487)“一旦工具由机器来操纵,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就随同它的使用价值一起消失”。[2](p495)这样机器就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竞争者,随时可以使雇佣工人“过剩”,变成了“镇压工人反抗资本专制的周期性暴动和罢工等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2](p501)
尽管马克思是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业主制企业为分析模板来认识企业性质的;尽管资本主义企业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所谓的“资本革命”、“经理革命”和“创业革命”,[3](p9)企业运作中劳资对抗矛盾有所缓和,但他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企业性质至今仍无本质的改变,所体现的都是资本主导的逻辑,西方现代企业理论所要阐释和维护的也正是这样一种逻辑。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从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的起源
西方企业在分析企业的起源时存在两大突出的:一是以企业的功能来说明企业存在的原因,将企业的起源归结为交易费用的节约,认为若交易费用为零,企业就不会产生,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二以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的起源,强调了逻辑向度,而忽视了历史向度,从而被历史事实所否定。马克思则将这两个向度统一起来,给出了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关于资本主义企业起源的合理解释。
(一)历史起点和概念起点:以自由雇佣工人为前提的协作
协作是一种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的劳动形式。尽管这种劳动形式古已有之,但在资本主义以前,一方面大规模的协作比较少;另一方面,这些协作是以直接的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协作形式与之不同,它一开始就是以出卖自己劳动力给资本的自由雇佣工人为前提的,是同农民和独立的手生产相对立而起来的。马克思认为这种以自由雇佣工人为前提的协作是资本主义企业起源的历史和概念的起点,“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资本同时雇佣人数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是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p374)这种协作只所以成为资本主义起源的起点,因为这样的协作至少具有以下功能:(1)使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2)节约生产资料;(3)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4)提高劳动的机械力;(5)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振奋他们的精力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产生并不像西方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的那样,是因为交易费用的节约,而恰恰是因为生产费用的节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现实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和最低限额的单个资本
马克思认为,上述资本主义协作形式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两大现实条件:一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一是最低限额的单个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