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企业理论是最科学的企业理论(5)
2015-07-23 01:04
导读:总的看来,他认为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首先带来的是生产费用的节约,而不是交易费用的节约。正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具有这样的功效,才使得工场手工业战
总的看来,他认为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首先带来的是生产费用的节约,而不是交易费用的节约。正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具有这样的功效,才使得工场手工业战胜手工作坊,使机器大工业战胜工场手工业,具有了经济上的可能性。
(二)企业规模扩大的动因
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将交易费用的节约看作是企业规模扩大的唯一动因,这是非常片面的。马克思认为,企业规模扩大的原因是多重的,至少有:(1)资本家的本性。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谋取利润无休止的运动是他的生活本能。在企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他只能靠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来实现他的目的,但是这样做,会遇到劳动者的生理极限、社会的道德限制和劳动者的反抗等阻碍。为到达目的,他必须扩大企业的规模。一方面在生产方式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可以剥削的工人的人数;另一方面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降低工人劳动力的价值。(2)技术上的要求。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组织,企业规模的扩大要受到技术要素的。在分析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时,马克思指出:“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2](p416)在分析机器大工业时,马克思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2](p443)在分析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时,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2](p723--724)(3)竞争的压力。企业作为生产商品的生产性组织,在其外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的相互利益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而“竞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2](p722)因此,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本家就必须扩大自己企业的规模,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2](p683)
(三)企业规模扩大的边界
西方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是有边界的。他们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认为企业规模的边界在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等于企业的边际管理费用或行政协调费用的这一点上。这是一种静态的逻辑推演,缺乏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分析。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企业运行的实际出发,动态地、历史地考察了企业规模的边界问题。就笔者的考察来看,马克思认为企业规模扩大的边界至少有四个:(1)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争夺资本的能力。在分析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规模时,马克思分析了单个资本家自有资本对企业规模的限制。他指出:“协作工人的人数或协作的规模,首先取决于单个资本家能支付多大的资本量来购买劳动力,也就是取决于每一个资本家在多大规模上拥有供许多工人用的生活资料”。[2](p383)不变资本的情形也是这样的。“较大量的生产资料积聚在单个资本家手中,是雇佣工人进行协作的物质条件,而且协作的范围或生产的规模取决于这种积聚的程度”。[2](p383)在分析资本集中时,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家融资能力对企业规模的限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竞争和信用也发展起来。与资本积聚不同,“(资本)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单纯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增长成巨大的量,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单个人的手中被夺走了”。[2](p723)资本家从其他资本家手中夺取资本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吞并这一强制的途径,一是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采取这两种办法,资本家必须具有夺取资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决定着资本家集中资本的规模,也决定着这一资本家企业的规模。从一个生产部门来看,企业规模的极限是这一部门投入的全部资本溶合为一个单一资本时;从整个社会看,企业规模的极限是社会总资本合并在惟一的资本家或资本家公司手中时。(2)资本家及其雇佣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企业是一个以劳动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生产性组织。为获得分工、协作的收益,确保企业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资本履行一种特殊的职能——管理职能。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工人们的反抗加剧了,另一方面对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进行监督的必要性也增加了。所有这些都要求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这种专制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2](p385)资本家将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了经理和监工等特种的雇佣工人。但无论资本家还是其雇佣的经理和监工,每一个人的管理能力总是有限的。一旦企业规模的扩大超出了他们管理能力的总和,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转,这也构成了企业规模扩大的一个极限。(3)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先在部门内展开。“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2](p722)部门内的竞争推动了部门内生产的集中,形成了个别企业对部门生产的垄断并获得了暂时的垄断利润。这一部门垄断利润的存在,导致其他部门资本家的介入,竞争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了一个资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当企业扩张规模所带来的利润率低于资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时,资本家就会停止扩张,将企业规模退回到等于资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那一点上。当然,这是资本家通过多次的试错过程实现的。(这句话去)(4)社会对产品的最终需求规模。从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看,资本家要扩大自己企业的规模必须将自己在市场上实现的剩余价值的全部或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能否实现、实现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市场规模,而这一规模本质上是由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比例关系决定的,这一比例关系的直接体现就是社会对该产品的最终需求规模。当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就可满足社会对该产品的最终需求时,这个企业的规模就达到了极限。从马克思关于企业规模扩大界限的一系列论述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一定历史阶段上,某一具体企业规模扩大的界限是由上述四个条件的交集决定的。这比西方现代企业理论提出的“边际交易成本等于边际管理成本”的边界认识无疑全面地多、深刻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