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企业理论是最科学的企业理论(4)
2015-07-23 01:04
导读: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指出:“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2](p198)而要做
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指出:“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2](p198)而要做到这一点,工人就必须具有双重的“自由”:一方面他是自由人,能够将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支配;另一方面他自由得一无所有,不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其中的商品。至于最低限额的单个资本,马克思认为,“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2](p356)潜在的资本家要变成真正的资本家不是无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货币和商品占有者都可以成为资本家,这里有个最低限额的问题。他指出:“货币或商品的占有者,只有当他在生产上预付的最低限额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最高限额时,才真正变为资本家”。[2](p357—358)只有超过了这一数值,雇主本身才能摆脱体力劳动,由小业主蛹化为资本家,才能使资本关系在形式上建立起来。这个最低限额不是静止不变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内,也由于它们的特殊的技术条件而各不相同”。[2](358)正是由于这一点,资本主义单个的资本家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成了结合的资本家。
(三)起源的历史轨迹:从行会手工作坊到简单协作的工场手工业
上述这两个现实条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许多次经济变革的产物,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2](p197)具体地说,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两大过程造就了这两个现实条件:一是经济上的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过程。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行会制度的束缚被逐渐打破,商品生产者之间开始互相进行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部分生产条件好、劳动生产率高的作坊主和行会师傅在竞争中获胜,积累了超过“中世纪的最高限额”的货币额而成为资本家;而在竞争中失败的作坊主和大量的行会师傅,最后沦为了雇佣工人。二是超经济的、通过野蛮、血腥的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如圈地运动等,使劳动者同劳动资料相分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企业。此时的资本主义企业在生产方式与行会师傅的手工作坊相比,“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较多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行会师傅的作坊只是扩大了而已”。[2](p374)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将功能分析与动态、历史的分析方法相结合来探究企业形态的演化
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在分析企业形态包括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治理结构等的演化问题时,采用两大方法:一是功能分析法,主要分析某一企业形态在节约交易费用上的功效;一是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企业形态的功效差异,来说明企业形态演化的方向、演化的动力等等。这样的分析方法,只能是能静态地、逻辑地比较给定条件下不同企业形态下交易成本的差异,仅仅能告诉我们在给定某类条件下哪种企业形态更有效或更好,而不能从动态和历史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企业形态为何和如何转变为另一企业形态的,这样的分析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技术选择论。[4](p6)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这两种结合起来,成功地解释了资本主义企业形态演化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也被称为经济演化思想的先驱者。[5](p3)鉴于篇幅,我们仅以马克思对企业规模演化的分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一)企业规模扩大的功效
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协作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时,就细致地考察了企业规模扩大的功效。他认为“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人数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2](p376—377)在比较结合工作日与同样数量的单干的工人工作日的总和时,他还分析了结合工作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8种情形,并把由于采用规模生产从而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全部效果都概括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在对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进行分析时,他结合英国制瓶手工工场的例子说明了生产规模扩大的双重收益:一是可以使不同的劳动小组共享某些劳动和管理,因为不管规模大小,某些工作都可以由同一些人来做;二是可以使不同的“劳动小组”共享某些生产资料,从而使之得到“更经济的利用”。在对机器大工业进行分析时,他认为,“只有在大工业中,人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2](p445)在机器生产的场合,规模的扩大的好处有节约生产条件、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等等。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时,他还强调指出,“生产的规模越是随着预付资本量一同扩大,生产的全部发条也就运作得越是有力”。[2](p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