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流通企业(规模)边界(4)

2015-07-24 01:16
导读:其次,B不可能对C进行前向一体化,原因是:(1)消费者数量众多且偏好各异、能力各异,流通企业不可能统一所有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能力,也无法

其次,B不可能对C进行前向一体化,原因是:(1)消费者数量众多且偏好各异、能力各异,流通企业不可能统一所有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能力,也无法对它们作出精确测度,因此取消市场交易而将消费者统一于流通企业内部是不现实的;(2)现实中的会员制、俱乐部消费等流通现象并不表明流通企业向消费领域的扩张,而只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交易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通过节省交易次数、巩固交易关系等方式来节省交易成本。
因此,我们说流通企业通过垂直一体化进行规模扩张的空间非常有限,垂直一体化不能成为流通企业规模扩张的有效形式。
(三)分店扩张
流通企业扩大规模的第三种方式是分店扩张,即通过在不同国家、地区及城市增设分店而达到规模扩大的目的。这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部分。为了便于,我们假定流通企业的前两种扩张模式(垂直一体化和单店扩张)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即:(1)流通企业B直接与生产者A、消费者C交易,在A、B之间及B、C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其他交易中介组织,B的垂直一体化走到了尽头;(2)流通企业的任何单店(特定商场)由于本地市场约束(人口、购买力、竞争等)已经不可能进一步扩大规模。现在的问题是:流通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地理上的分店扩张呢?这和Williamson(1985)分析生产企业规模时对“复制/选择性干预不可能”的争论是相对应的。
四、流通企业“复制和选择性干预”(分店扩张)的相对有效性
Williamson等人认为企业的复制和选择性干预是不可能的(见本文第一部分的讨论)。但他们的分析针对流通企业而言,至少有三点忽视:(1)现实中的企业至少可以分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二者在经济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2)流通企业的复制(分店扩张)与当前基于生产企业的企业中的复制假说具有明显不同;(3)信息、控制、管理、交易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对企业规模有重大影响。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流通企业的经济性质: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提供者。以下我们着重分析后两个方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复制:流通企业借助于品牌和统一经营模式的分店扩张
流通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强大的流通品牌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品牌的前身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明晰私有产权而在自己的财物(牛、羊、农具等)上烙下的特殊标记,只是交换经济的发展使得标记转变为一种经济承诺和信号: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按标记找卖主索赔;卖主以其特有标记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分。一旦某一标记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声誉,它便能有效地促进后继交易、扩大交易范围,这里暗含着一种巨大的规模经济,它使得交换经济中的个人(或组织)有激励在标记上连续“投资”,从而导致了一个根本性转换:原来仅用于明晰产权的标记转换成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品牌的产生、发展及品牌所隐含的规模经济都意味着品牌天然的扩张性。几乎所有的国际性的大流通企业无一不是在利用它们强大的流通品牌进行全球扩张。
然而,品牌对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在规模扩张方面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流通品牌意味着一个高度统一的经营模式,它可以被“复制/粘贴”。为了集中主题,我们在此只比较分析生产企业的复制(转换成一群小企业集合)和流通企业的复制(分店扩张)。
首先,生产企业的复制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和推演,在现实中极为少见,现实中生产企业的规模扩张大多和垂直一体化问题密切相关(这是企业理论重点关心的主题之一)。而流通企业的复制看起来却更加具有现实性,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店都保持统一的经营模式,在经营理念、经营口号、管理制度,甚至店堂设计、员工服饰、礼貌用语等许多方面都是统一的。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更像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
其次,生产企业的复制之说并不是充分建立在现实中的市场约束之上,而是集中于大企业和小企业在规模——效率上的比较(如,把一个资产亿元的大企业转换成100个资产百万元的小企业集合对效率有何影响)。流通企业的复制则是建立在对地区市场约束条件的理性考虑之上,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增设多大规模的分店都是这一理性考虑的结果。这和东道国的商业政策、某一地区或城市的人口、购买力、商业竞争状况及风俗习惯等有密切关系。
上一篇: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制度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