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企业(规模)边界(5)
2015-07-24 01:16
导读:最后,生产企业的复制之说没有给予品牌和统一经营模式特别的说明和重视,而这些对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前者考虑的是这种可能性:
最后,生产企业的复制之说没有给予品牌和统一经营模式特别的说明和重视,而这些对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前者考虑的是这种可能性:如果市场上同时存在一个资产亿元的大企业和100个资产百万元但经营模式各异的小企业,那么这家大企业的效率不会更低,因为它至少可以把自己转换成和那100个小企业完全相同的小企业集合。至于如何将大企业复制成小企业集合,似乎对理论分析无关紧要。而我们却主张关注这一“复制/粘贴”的实现过程和可操作性。流通企业强大的品牌和成熟的经营模式对其分店扩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像假说的那样,我们把流通企业复制成经营理念、经营口号、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都各不相同的分店的集合,再来比较前后两种情况的经营效率,这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与流通现实也极不相符。流通企业的品牌和经营模式的发展、成熟和扩张是一个过程,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能够经受效率的考验。7
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依赖于强大的流通品牌和统一的经营模式,以及对市场约束的细致调研。这为事后有效的选择性干预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而现代信息、控制、管理、交易等方面技术的迅速发明和发展,不仅开阔了流通企业规模扩大的产业空间,而且降低了流通企业规模扩张中的“控制损失”,使得流通企业对其分店进行选择性干预成为可能,
(二)选择性干预:信息技术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管理效率
为了方便,我们将交易、信息、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统称为信息技术,它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也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成本。
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受到Coase1937年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的启发,Coase在他论文的第二部分写道:“……缩短生产要素间距离的发明活动,通过减少空间分布,会增加企业规模。诸如电报和电话等的发明降低了在空间上组织交易的成本,因而会增加企业的规模。所有改进管理技术的变化都会增加企业规模。”但Coase显然认识到他在信息技术和企业规模关系上的结论过于勉强,于是在注释中他又写道:“应该提到的是,大部分发明既改变组织成本,又改变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发明是使企业变大还是变小,取决于发明对这两类成本的相对影响。例如,如果电话造成的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的减少大于组织成本的减少,那么它就有减小企业规模的效应。”8Coase的分析是针对生产企业,而不是流通企业。他思想的核心在于“企业和市场可以相互替代地组织交易”。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述,流通企业的经济本质在于它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提供者,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交易形式而存在,是市场的载体。从这种意义上看,流通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此,信息技术的改进无论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而促进市场扩张,还是降低组织内部控制成本而促进企业扩张,对流通企业来说都具有规模扩大的效应。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改进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促使整个市场交易规模和交易范围扩大,从而推动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具体说,信息技术提高了交易效率,推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分工与交易的良性循环:交易效率的提高促进分工细化、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推动交换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导致交易次数和交易成本增加);同时,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发明,并且其本身也意味着交易专业化(流通企业的出现),二者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和交易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从而流通产业的扩张。DouglassNorth(1986)在考察1870-1970年间的美国经济时发现,交易成本的总和占GDP的比例由开始时的约25%增加到100年后的45%。至今,在美国经济和世界上其他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已超过50%。9North所说的交易部门(TransactionSector)类似于流通产业,只不过在国外很少有人使用流通这一术语。信息技术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发展、扩大市场规模的直接表现就是流通产业的扩张,从而为流通企业的规模扩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