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改革的下一个十字路口:产权、充分信息与(2)
2016-07-27 01:01
导读:张维迎论证了,之所以由资本雇佣劳动,是因为资本所有者的管理、决策活动最难被监督,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自己监督自己,而只有他享有剩余索取权及
张维迎论证了,之所以由资本雇佣劳动,是因为资本所有者的管理、决策活动最难被监督,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自己监督自己,而只有他享有剩余索取权及剩余控制权时,他才获得了监督自己的最大激励。因此古典资本主义企业中经营者——企业家——资本家是三位一体的。因而他也主张,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情况下,让经营者也享有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能够提供激励,是有效的制度安排(张,1995,300页)③。张维迎还认为,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在事实上的剩余索取权有积极作用,即限制了政府将利润由盈利企业向亏损企业转移的自由度,等于强化了所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同上,301页)。
张维迎始终一贯地坚持国企改革的出路在于由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家市场选择具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他主张将国有资产转化为国家债权,让私有资本、非国有资本作为股权替代原来由政府部门承担的选择和监督经营的职能(同上,310页)。
张维迎的理论是一个理性的推理体系,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也许是经济学正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的特点,张缺乏实证的例子支持他的观点,他的推论用的多数是一些设想而非发生过的事实。
2、林毅夫、蔡昉、李周(1997):市场竞争比所有权改革更重要
与张维迎(1995)强调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的着眼点不同,林毅夫、蔡昉、李周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1997)中强调了创造公平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就是创造公平竞争条件以形成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充分信息,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对“产权核心论”提出了质疑。
林、蔡、李指出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任何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大型企业一样,都天然地会产生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不兼容的问题。这种激励不兼容的问题在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实质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激励不兼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现实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始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经营者或企业经理人员与所有者拥有关于企业经营过程收入和费用的真实信息是不对等的,所有者要付出高得多的成本才能获得相应信息。这一点林、蔡、李(1997)的观点与张维迎一致。不同的是,张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因为产权不清,而林、蔡、李指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本质在于缺乏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缺乏考核和监督企业经营的一种充分信息指针。这个充分信息指针就是在存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润率,也就是说,根据企业的实际利润水平或成本水平,与这种平均利润或平均成本进行比较,即可以使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得到充分反映。(林、蔡、李,1997,24页)。
传统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注定了利润率这一指针的不存在,因为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都已被扭曲,竞争的市场也就不存在了,因而也就不会有一个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水平的利润率。另一方面,是形成国有企业庞大的科层结构。由于国有企业被委托经营但经理人员又没有经营自主权,这本身存在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对企业经营实行多层委托,分级管理。林、蔡、李敏锐地指出,在一个多层次的委托——代理结构中,“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兼容的矛盾越突出,则对这种科层结构的依赖性越强。由此产生封官设府的内在要求,导致了机构的无限膨胀。”(同上,32页)
在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存在的前提下,经理人员有动力继续维持软预算约束④。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与国企的利润动机并存,国有企业的代理人行为表现在管理者并不将全部精力放在适应市场的经营努力上面,而是用相当多的精力与国家谈判,以便在利益分配上得到尽可能大的份额。而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林、蔡、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把强化产权或明晰产权确定为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缘木求鱼”,也是“事实上作不到的”(同上,111页)。也就是说,企业在不对等竞争条件没有消除的条件下,越有自主权,就越有更高的讨价还价动机,对企业的监督就越是缺乏充分信息,软预算约束现象就越严重。林、蔡、李预言,外部环境不改变就贸然进行产权改革,只能造成通货膨胀、失业和增长衰退的问题,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已有先例(同上,132页)。要改革微观的企业运行机制,出路不是传统的宏观调控办法,而是把改革推进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面,即改革扭曲的产品和要素价格体系(同上,141-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