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站在改革的下一个十字路口:产权、充分信息与

2016-07-27 01:01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站在改革的下一个十字路口:产权、充分信息与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国有 企业 的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是因为在改尽了企业内部可
国有 企业 的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是因为在改尽了企业内部可以改革的要素之后,人们才醒悟到企业的外部环境按兵不动是内部再难收到改革成效的根本原因。产权 理论 、不完全合同理论讲的是权利怎么划分才能带动个人积极性的 问题 ,而 中国 的问题是尚缺市场培育所需要的法制环境。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风风雨雨、峰峦叠嶂的二十六年。由国家发起的这场改革的力度是渐进式地增强,核心问题从关注提高生产效率到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确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①,人们的认识已经从单纯想追求提高效率的局部措施逐步进入到要求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这一较为核心的层次。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下,以试错改过、从错误中 学习 的做法,走过了给企业下放不同层次的权利、以至对大型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的过程,这过程本身就在积累着中国自己的企业改革经历。从学者的 研究 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改革,集中体现了中国急欲学习建立公司治理结构而又与其沿袭不变的人事任命制度、行政管理结构相互纠缠,最终发现企业充其量可以改变的是内部的环境与机制,却无法改变企业的外在环境,而后者原来才是对企业改革的初衷——提高效率更能奏效的前提条件(Steinfeld,1998)。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搞不好是因为它是人人所有,其实又谁都没有,这种老百姓的表达方式非常深入人心,这也是老百姓所理解的产权问题。回顾刚刚过去的五年和向前推进的更长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与制度相关联的产权成为主流话语从而塑造着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表述。产权是与企业理论这个在近二三十年来非常活跃的主流微观 经济 学相关的一个领域,中国既确定了它要做的是摒弃计划建立市场的改革,就注定了它的理论营养主要是要向起源于市场经济的企业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吸取。产权、所有权改革一时成为风行一时、被认为有神奇功效的“灵丹妙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中央政府推动,在一些关键性的、属于“抓大放小”中“抓”的行业如钢铁制造业(Steinfeld ,1998)、石油行业进行优良资产与存续资产划分的结构性“分家手术”,力图借产权之手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而对一些小的国有企业则基本上靠股份制转化了它的国有性质。结果如何呢?根本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或者,我们或许应该问的是,根本的问题是“谁拥有”还是别的问题? 大学排名

  今天,对产权试验的结果众说纷纭,欲理还乱。对学术工作者而言,转型的意义在于转型的过程本身而多于它的结果(Burawoy and Verdery ,1999)。笔者粗浅的观察是,从Steinfeld (1998)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把大企业变成公众持股公司的方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可以盲目乐观的结果,改革到 目前 是到了产权“神话”之后的下一个十字路口:在是继续产权改造还是培育市场环境或还是别的什么之间,再往哪里去?路在何方?

  本文是一个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②的 文献 回顾。文章直接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入手,再加入与中国问题相关的理论源头的讨论。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陈述关于产权和市场哪一种制度选择更重要的两种争论,并回顾从政府财政收入机制理解国企改革、地方政府的准市场主体地位、国企的代理问题,以获得对国有企业从制度与组织角度的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再以对中国钢铁业三大企业的 分析 彰示改革需要培育一个市场环境作为对产权还是市场之争的评论;第二部分是对企业理论的 发展 (主要是契约理论中的产权、不完全合同理论),它对中国特定制度环境的适用性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小结。

  一、两种争论:产权还是市场重要

  1、张维迎:所有权改革重要,国家作债权人而不是股东

  张维迎是主张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家,他在《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指出,作为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方式的企业,本身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激励问题,一个是对经营决策者的选择问题(张维迎,1995,291页)。张维迎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十几年中的改革措施(包括扩大自主权、放权让利、承包制等)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但改革没有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即对经营决策者的选择问题,我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机制保证只有真正具有经营才能的人(企业家)占据经营者岗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这一思想也体现在他的另一本专着《企业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1999)中。换言之,张维迎的理论兴趣是解决企业家的形成与产权制度的关系问题。
上一篇:香港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行为分析(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