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治理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
2017-09-03 01:47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略论文化治理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不同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不同治理理论逻辑出发点的辨析和对文化治理哲学基础的追溯,分析了文化治理在企业治理中的统驭性作用,并提出文化治理的三个原则,即利益协调原则、个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
[关键词] 文化治理 逻辑出发点 治理原则
一、治理的逻辑出发点
治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出发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治理学原理》作为现代治理学的出发点。但是治理作为一种科学,还有逻辑出发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治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出发点,就是思考题目的起始点。西方现代治理学对治理的熟悉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治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进步。泰勒提出进步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
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治理者与员工应有同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究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治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条件下的分权治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治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题目是逻辑出发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由于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治理的核心回结为科学和战略,,回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治理思想的逻辑出发点是行为的价值判定,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治理夸大文化治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治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熟悉到文化治理是企业治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治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治理的核心题目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治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出发点的治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治理夸大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治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
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治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题目的时候了。文化治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治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治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治理学家对美日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以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治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治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治理在很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治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但忽视了人的精神气力。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治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治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
文化治理之所以是整个治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由于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往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源泉。组织的文化治理职能是一切其他治理职能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其他治理职能便会失往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