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若干思考

2017-09-06 06:26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若干思考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毕业  [摘要] 在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的升值等一系
毕业

 [摘要] 在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的升值等一系列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思索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制造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应做到:一、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基础;二、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三、重视虚拟生产战略的运用;四、发挥集群创新优势;五、寻求突破性技术创新之路。同时,本文指出,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走有特色的中国制造业之路。
  [关键词] 制造业 技术创新 战略
  
  20世纪制造业分别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随着近年来“中国制造”的越叫越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制造”也被人们赋予很多的想象。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的升值等一系列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其实,制造业的竟争实质是技术的竞争,唯有通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奠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走出有特色的中国制造业之路。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一是制造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制造技术基础薄弱;三是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有效应对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压力。
  一、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就目前而言,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首先就研发投入来看,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其次,我国目前大多数科研成果仍来自于科研单位,而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存在着脱节,这使得企业不能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最后,大多数企业内部创新氛围不够活跃,据有关调查,在我国2800家大型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50%的企业一年都不开展研发活动,而国外企业中80%的企业都有研发中心。由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断言,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迫切需要实施自主技术创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重引进轻吸收,重短期轻长期
  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低,与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有关。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投资上认为是一项没有短期经济效益的投资。企业在R&D活动中的地位上升非常缓慢。《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7)显示, 2006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000亿元,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之比仅为1.4%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5%左右。同时,在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高达9.7∶1,引进国外技术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之比高达12.1∶1,而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存在把大量资金投放到广告上面,而把少量的费用投到产品的研发方面的现象。而在这为数不多的研发费用当中,企业又特别注重产品外观等方面的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成本低,见效快,收益显著。
  3.技术基础薄弱,资源配置不合理
  与投入不足相比更令人忧心的是人员配置效率低下。国家发改委的“中国技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认为,中国创造一美元GDP所需研发人员数是日本的3.68倍,所需科学家与工程师数是美国的4.48倍。换言之,我们有限的科研人员如果按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测算,其效率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同时,如果从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这个价值创造活动的链条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呈现出“两头弱,中间强”的态势。我国制造业基本上都以渐进性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突破性创新和工艺创新很少,所以我们的的根本优势是在生产环节,在研发、工艺和销售领域的实力偏弱,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主要来自国外。我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然而其关键零部件磁控管至今仍然依赖进口。同样,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然而高性能柜机也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也没能实现自主研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4.“政府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特别是风险资本市场,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受阻的,市场的缺位使政府必须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我国政府起的作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有:(1)科技投入上偏科研院所而轻企业。这种技术创新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市场。其结果是越创新,国家对各大科研院所的投入越大,其对市场的创新贡献就越小,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就越低;(2)产业政策的限制和审批过多限制企业进行自主开发;(3)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不完善。企业研发出来一项技术很快被模仿,知识产权常常得不到有效保护,影响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二、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战略意在通过创新调整企业的原有经营格局,以在变化的环境中争取全局的主动性,因此可以认为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关键的内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或优势地位。下面简单阐述适合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1.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基础
  日本、韩国等国成功的经验表明,引进技术是缩短差距、节省投资、争取时间的捷径。在近期及相当长的时间内,引进技术对我国制造业更有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占领国内市场、挡住外企大举入侵的现实意义。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的关键是:首先,要有恰当的市场定位。对国内市场及可能的国际市场的判断和选择准确,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其次,要及时和有效的消化吸收。消化吸收是掌握国外技术,使其发挥效益的条件,是改进创新的基础和积累技术的必要途径。目前,我国制造业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最后,要改进和创新。只有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才能创造出企业自身的特色,才能造就本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
  产学研合作是指以企业为主,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及政府的相关部门为追求发展目标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合作创新的一种,我国政府也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目前产学研合作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大学、科研单位都是合作的主体,三者关系平等,都是从自身优势出发获得最大利益的需求。当主体各方以自身优势换取对方优势时,这种合作活动的动机便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应遵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来进行。
  3.重视虚拟生产战略的运用
  虚拟生产(virtual manufacturing)战略目前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方式。这样的虚拟公司本身很少或基本上没有生产设备和生产线。这种模式企业将其大部分职能都外部化出去,企业只保留很小的一个“总部”,对整个生产、营销、设计过程进行协调和控制。总部在这里实际上成为一个中间人,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而组织、协调和监督生产。虚拟生产战略比较适合我国高科技制造业,它们大都属于“小而精”的专家型企业,也是市场上技术创新很多的“小而强”的实力型企业,是属于“开发强、产品小、市场大”的哑铃型企业。我国制造业应借助虚拟生产这种组织形式,在战略上保留制造中的核心环节(诸如核心部件的是生产和技术设计),在具体上生产制造上通过外包等措施逐步分流出去,而不能一味地把持低端制造这一环节。
4.发挥集群创新优势
  集群创新实际上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以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连接纽带的本地化的区域创新网络,地方网络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我们以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多个制造业集群。由于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众多的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我们的集群企业应利用企业之间的这种在地域等方面的优势,集成研发资源,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注意力从单个企业技术创新转向了更大范围的体系与制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5.寻求突破性技术创新之路
  综观世界形势,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全球经济开始波动。我们必须把握机遇,确定明确的发展战略,由引进、合作、依附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和世界工厂转向成为技术创新领先的强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突破口在哪里?突破口就在于我们能否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里实现一系列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目前,由于长期习惯于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我国企业对突破性技术创新机会的识别存在先天不足,而在后续的集成研发和市场化上又缺乏理论指导,使得我国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必须把突破性技术创新提到战略的高度,并从政府和企业的曾面促进全社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实现的长效机制。
  三、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目前我们制造业防范金融经济和国际贸易风险的有效途径。我国制造业应运用新的知识、技术和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和实现市场价值。这要求我国制造业应在战略高度上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多个层次的技术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韦秀源:中国制造业如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J].安徽科技,2007年第2期
  [2]马长文等: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之路[J].工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5期
  [3]张娜: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2006年第1期
  [4]汪和平: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思路探讨[J].科学研究,2005年12月(增刊)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5]毕克新等:基于WTO规则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策[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12月

    上一篇:用“顾客”超越“品牌”——顾客资产管理新思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