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用性比较

2015-08-04 01:09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用性比较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用性比较 我国的会计改革始终坚持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导向,所制定的会计标准都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或一致。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加之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容易使人对一套外来的会计准则,尤其是更多地反映了成熟市场经济环境的国际会计准则,能否比本土会计准则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产生怀疑。本文的目的就是比较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有用性,这又可以分解为两个实质上不同的问题: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对价值相关性检验;会计准则差异调节数据的增量价值相关性检验,换言之,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双向增量价值相关性检验。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相对价值相关性研究
  较早的此类研究是对会计信息在不同市场上的有用性进行比较。如Alfordetal.(1993)、Harrisetal.(1994)。更多的学者基于同一市场对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相对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但结论并不统一。有人发现外国会计准则比本土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更强,如Auer(1996)的研究表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下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显著高于瑞士会计准则。BaoandChow(1999)发现基于国际会计准则(IAS)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数据比中国会计准则(CAS)更具信息含量。
  但也有研究认为本土会计准则更有用。如EccherandHealy(2000)以同时发行AB股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CAS和IAS的有用性并发现:在B股市场,IAS下与CAS下的盈余和应计项目具有相似的价值相关性,而在A股市场,CAS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更高。 大学排名
  (二)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研究
  Amiretal.(1993)在美国证券市场上选取了来自20个国家的外国上市公司作为混合样本,发现不仅会计盈余和股东权益的调节数据总体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而且对调节数据进行分解后的一些项目也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PopeandRees(1992)发现英国公司披露的会计盈余调节数据具有双向的增量信息含量。BarthandClinch(1996)也发现了英国和澳大利亚公司的调节数据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而加拿大公司的调节数据不具有信息含量。Bandyopadhyayetal.(1994)则进一步提供了加拿大公司的调节数据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的证据。而HarrisandMuller(1999)利用不同的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Hawetal.(1998)发现按CAS报告的盈余与B股公司报酬率显著相关,而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调节数据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因而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对B股投资者没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三)大陆学者的研究
  潘琰等(2003)针对2001年AB股公司比较了不同准则下的会计盈余在不同市场下的价值相关性,指出A股市场对会计盈余数字的解释能力要比在B股市场上强。然而,该结论事实上并无法支持会计准则是否需要国际化的判断,因为价值相关性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市场的差异。李晓强(2004)的研究发现,CAS下会计信息的作用略强于IAS下的会计信息,还发现在B股市场披露调节数据是有必要的。但该文并没有进行双向的增量价值相关性检验。王立彦等(2002)对同时发行A股和H股上市公司的双重披露进行了增量价值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调整值能够增加会计衡量与市场回报率之间的相关性。

  二、样本选取

  我们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市”)或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沪市”)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样本选取期间为2001—2003年,2001年1月1日《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进程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后的几年时间内我国会计改革处于一个存量调整的时期,以此为考察期间,可以控制会计标准变化的因素,也可以与李晓强(2004)以2000—2002为样本期间的研究结果相对照。
上一篇: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之比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