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绩效会计核算模式探讨
2016-01-12 01:08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事业单位的绩效会计核算模式探讨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跨进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治理的改革
跨进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治理的改革步伐不断深进,事业单位的经营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渐完善,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所采取的预算会计模式已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亟需改革。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绩效模式是很重要的一环,但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提供数据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则更加重要。要建立起科学、公道的政府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离不开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
一、绩效会计理论
1.绩效的内涵。
绩效含义是成绩和效益,绩效内涵可以概括为绩效是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与劳动耗费有对比关系的、可以度量的,对社会有益的结果。绩效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其性质有正负之分,凡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绩效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则为正绩效。反之,不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则为负绩效。
2.绩效会计的内涵。
绩效会计的理论基础是治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治理会计是对治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进行鉴定、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播,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证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治理责任。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是一个单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而治理会计一方面要提供信息,另一方面要帮助治理当局制定计划,做出公道的决策,从这点来看治理会计职员要比财务会计职员更接近决策层。绩效会计是将治理会计思想与财务会计方法相结合。即在财务成果核算的同时,直接进行经营治理分析,努力做到企业经营成果和治理效率的同步核算。突出强化了现代会计的治理意识,试图推动并完善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为此,绩效会计确立了会计治理论、收益目标论和要素功效论等基础理论。
大学排名 二、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措施
1.改革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正确地进行本钱和用度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本钱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制度,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治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治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本钱,为绩效预算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2.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会计体系。
为配合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向应主要从公共投进治理为主到以公***出治理为主;从侧重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层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这就意味着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应是一个集财务会计建立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为此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3.建立科学的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分来讲,主要是对实在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公道,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目标的确定又成为整个评价指标确定的关键。在单位内部,各个部分一般都会有几个主要的目标,每一个主要目标下又会有很多分目标,这些分目标都可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由于单位每个部分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分的评价指标都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我们以为,事业单位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学习和创新指标。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了能否持续不断地进步竞争能力,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事业单位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进步经营效率,为社会与公众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终极实现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