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2)
2016-04-24 01:03
导读:三、重新界定资产的定义并按新定义对各项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者控
三、重新界定资产的定义并按新定义对各项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项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并未体现资产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能够“预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一对资产本质的不同熟悉必然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原来资产的定义夸大企业对经济资源的拥有和控制,即便该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也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进行反映;这无疑将造成企业资产的虚增。
《新制度》延续《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进行的新定义;在第十二条中将资产定义为:“是指过往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扔有和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该定义说明:资产是由过往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而不是未来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资源;资产的本质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按照新的定义,《新制度》对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1、固定资产规定的变化。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因此,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可以根据本企业固定资产本身的特点和实际的磨损程序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不再由国家同一规定。
2、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规定的变化。
在此之前,期末待处理财产损溢其余额列进资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按照新资产的定义,待处理财产损溢,特别是待处理财产损失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不应作为资产进行反映。《新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待处理财产损溢,应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治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在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处理完毕,若在期末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前未经批准的,应在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先进行会计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如其后批准处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应按其差额调整会计报表的年初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四、重新对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进行规范
财政部分别于1998年和 1999年发布的《准则——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过多地运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尽管在会计计量上更符合国际会计改革的方向,但是公允价值在我国尚不发达的市场条件下难于取得因此准则不仅难以操纵,而且成为企业盈余治理的工具和手段。鉴于此,《新制度》淡化了原准则中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概念,尽可能多地运用“账面价值”概念对债务重组会计主要改变清偿务重组的定义及债务重组时相关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并将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计进资本公积而不计进当期损益。上述规定避免了过多调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进行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
五、对外提供会计报表的变动
《新制度》对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的数目、个别报表的编制以及报表附注的和格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修改,其主要的变动如下:
1、增加对外提供报表的数目。企业原来对外提供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进和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的确立原有的会计报表已经无法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迫切需要提供股东权益变动、分部信息等方面的报表。《新制度》增加了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资产减值预备明细表以及分部报表(业务分部、地区分部)。
2.修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原现金流量表要求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按照直接法进行编制。同时提供以间接法编制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新制法》规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既可以按照直接法进行编制,也可以按照间接法进行编制;在运用直接法进行编制时,应提供按间接法编制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