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2016-04-24 01:03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以财会[2000]25号文的形式发布了《制度》(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以财会[2000]25号文的形式发布了《制度》(下称《新制度》,已于2001年1月1月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199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同时废止。与国经发布并实施的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但不包括2001年发布和修订后重新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相比,《新制度》在一般会计原则、会计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等很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创新。它对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进步整个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原来行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和行业的界限。适用于除不对外筹资、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保险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对于小规模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财政部将分别制定简易会计制度和金融会计制度)。从结构上而言,《新制度》不再延续原有“确认、计量与记录、报告分开”的结构,而是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进一体,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新制度》的创新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式引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12项会计核算的原则中不包括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国发布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表露》中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1998年及此后陆续发布的几个具体会计准则和对上市公司的某些重大茶树进行判定时,也多次提出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经在西方公认会计实务申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运用,该原则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安息进行核算。而不应当仅按照它们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鉴于业务形式的多样性和日益复杂性;夸大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对于信当反映交易和事项的本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新制度》正式将实质重于形式确定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新制度》扩大资产减值的范围,更符合谨慎性原则
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因此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及制度的制定必须对此作出反映。自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以来,1998年和1999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例如财会字[1999]第55号文件要求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计提应收款项坏账预备、短期投资跌价预备、存货跌价预备和长期投资减值预备,这对反映企业资产和损益的真实状况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新制度》进一步鉴戒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1号关于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预备。《新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公道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预备。”
与以往的规定不同,《新制度》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两个变化:
1、将资产减值的范围扩大。《新制度》将资产减值的范围由应收款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等扩大到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八项内容。
2、对滥用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预备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为防止企业计提秘密预备,利用。“预备”调节利润现象的发生。《新制度》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预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