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题目及对策(2)
2016-04-27 01:00
导读:(四)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运用 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本钱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进当期损
(四)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运用
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本钱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进当期损益。这种新做法将会使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资的部分利润浮出水面,新的投资准则,修订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其中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期末按公允价值(交易所市价)计价。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新会计准则,那么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则体现在当期业绩之中,目前则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也就是单位净资产将出现大幅增加。
二、国内公允价值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题目
固然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本钱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
尽管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已有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有待深进,突出表现在估价技术的欠成熟上。实务界对复杂的估价技术无所适从。很多领域短时间内还很难克服人为的因素影响,也使其处于明显的阶段性的规定上。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如何协调JAsB与FASB对公允价值的不同意见,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协调方案保证二者在重要题目的态度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题目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公允价值可靠性难以控制
公允价值主要是通过市场确认的,假如两个交易主体之间除了交易事项之外没有其他利害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易价格被以为是公允的。但是在现实中企业与其关联方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上市公司甚至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由于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格,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要由会计主体自己来确定,所以人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价值的公允性。在实践中,有少数企业不考虑公允与否,把公允价值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比如通过资产减值以及以后的减值冲回等手段从而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计量概念,作为会计计量的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本钱计量模式,固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能保证能进步或不会减弱。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公允价值不易直接获取
固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在此情况下,新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假如没有合适的替换方法,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很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纵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也成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推行应用的难点。
(四)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不确定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有人以为,假如波动性存在,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反映这种波动,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但是,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五)与盈余治理动机的纠结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最大障碍
盈余治理是指企业治理职员在会计准则答应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盈余治理可能会在短期内使企业治理当局甚至现有的投资者受益,但是假如考虑到潜伏的投资者、整个市场环境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盈余治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是造成盈余治理的原因,但却为盈余治理提供了手段,运用估价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布满了主观判定和估计,只要在输进变量上“稍做手脚”,所得出的结果就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别。我国在2001年对公允价值紧急“叫停”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大量公司通过公允价值进行的盈余治理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从规范公允价值应用的角度抑制盈余治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提供同一的准则以及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