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钱会计发展的九大历史规律(5)
2016-09-09 01:09
导读:六、本钱概念内涵的侧重由微观向宏观回回规律 本钱作为一定用度集合的载体,只是一个一般性概念。就它所涉及的对象而言,本钱又是一个含义既深且
六、本钱概念内涵的侧重由微观向宏观回回规律
本钱作为一定用度集合的载体,只是一个一般性概念。就它所涉及的对象而言,本钱又是一个含义既深且广的综合性概念。(郭道扬,1997)从近代产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开始,对本钱用度题目的关注便集中在企业的微观层面。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以细致的本钱用度分析与权衡作为经营治理的核心。在此促进推动下,有了对资本主义工贸易经营中生产制度安排的本钱考虑以及对产品生产本钱的深进思考,本钱、用度概念由此开始得到明确区分。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获得了科学的本钱概念。在微观组织(企业)的构造和演变中,对本钱题目的考虑获得了很大发展,本钱成为一个贯串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不过,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家们将交易本钱作为制度解释的重要工具,并将企业视为用来在一定条件下代替市场功能的组织机体一样,考察企业以及其中的本钱决定题目,始终不能脱离社会的范畴。从本质上讲,本钱始终是一个社会性的范畴。对此起决定性作用的,乃是本钱的资源耗费实质。为此,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资源和环境题目日渐突出,本钱题目的影响也日益重大。20世纪中期以后,当它在微观方面获得了巨大发展后,又开始经历一个由微观向宏观的回回过程。社会本钱观念的出现乃是其重要标志,也是一项重要的促动。这种回回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夸大政府在本钱决定和本钱控制中的主动地位以及对本钱决定实行社会约束的必要性。企业微观范围内产品本钱的核算与控制受到这种观念的极大影响,并必然地促进会计学中本钱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变革。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本钱作为一个内涵十分广博的概念,其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微观方面,它贯串于企业(公司)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生产与经营取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宏观方面,它又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关系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配置,决定着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又涉及社会本钱、社会责任本钱、行政本钱乃至政治本钱等多个方面的重大题目。在总体上这两大方面处于水乳交融的状态;而从运行规律方面讲,它经历了一个由微观向宏观回回的过程。这一趋势必将对未来的本钱会计乃至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本钱观念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七、本钱会计方法、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规律
本钱会计从其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一门研究本钱核算与控制的技术性科学。一方面,它与会计学和治理学中其他各种技术方法的发展创新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特殊性。从方法、技术体系建立与发展的规律方面考察,它经历了初创、拓展和完善三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8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
基本特征:形成以核算为中心的本钱会计方法、技术体系,并逐渐由以核算为中心转向核算与控制并重。
主要变化与成就:
1. 以复式簿记系统为基础,建立健全主要本钱制度,解决生产用度回集与分配题目,产品本钱核算体系逐渐形成。
2. 使用各种具体的本钱控制技术。如英国公司的用度控制,责任治理,产品本钱核算,间接用度分配,本钱比较,特殊决策本钱,猜测、预算与标准本钱,存货控制;美国纺织公司的本钱账户系统,钢铁公司的内部本钱报告,铁路公司以统计为基础的本钱分析系统以及后期企业内部使用的材料卡、计时簿等技术手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 找到了解决本钱核算中各种特殊题目的适宜方法。如存货治理中的永续盘存制;本钱账与财务账的一体化;分批法与分步法的形成;制造用度分配与标准制造用度率的应用等。
(二)扩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
基本特征:现代本钱治理会计形成与发展。传统本钱会计在吸收多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发生由核算型向治理控制型的根本性转变,本钱控制成为本钱会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