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传统义利观对行政价值观建设的影响(2)

2016-10-07 01:11
导读:儒家的价值学说是道德至上的行政价值论。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与延平李先生书》)。[3]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

  儒家的价值学说是道德至上的行政价值论。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与延平李先生书》)。[3]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指判定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儒家诸子从孔孟到程朱陆王都是以崇德重义为价值取向。孔子把道德作为最高价值,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4] 90孟子则把重视名节、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4]这种“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为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但儒家义利观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夸大“义重于利”,“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先秦儒家从孔子的“罕言利”,孟子的“何必曰利”,荀子的“羞利”,都包含了轻视利益的价值倾向。[5]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儒董仲舒提出“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6]这将义和利对立,确立了重义轻利取向的主导地位。而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把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推向极端。二程主张“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7]这种带有封建禁欲色彩的观点片面的夸大义,无视人的本性,结果导致否认物质利益的客观存在,进而抹杀人们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权利。固然后来这种偏激的价值学说屡受批驳逐渐衰弱,但其贬抑功利的精华弥散在世俗文化之中,其消极因子植根于人们的精神深处,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很多人对孔子所言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误解。[4]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这一说法是指对当时社会中行政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提出的不同要求。[5]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开始把“喻于义”和“喻于利”作为区别个人性德高尚和卑下的标准,以此来划分君子和小人。在社会中,道德往往成为人们评判一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尤其在封建士大夫中形成了利字不出口,君子不言钱的传统。在封建行政治理中则体现为“泛道德主义”,道德不仅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而且成了评价社会一切包括经济、行政的唯一标准。[8]受儒家影响,我国传统行政治理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治国者的内心道德修养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伦理道德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礼成为人们公认的行为规范。国家行政治理也主要靠道德教化而非法律来执行,形成中国社会重礼俗轻法律的传统。在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儒家提倡行政官员的道德自律的“义”,在现实中收效甚微。   三、 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至今,对行政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成为当务之急。要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对阐释传统文化不能单一化、尽对化。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应该做到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固然中国主流传统文化是以价值论的反功利主义为特征的,儒家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始终是传统义利观的主线,占据主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庞杂的体系中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都是可汲取的珍贵文化资源。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非主流的思想,它们的现代价值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宋明以来的义利之辨空谈道德,而不知国计民生。早在先秦诸子那里,就已经产生了几种具有代表性与儒家相对立的义利观。如道家提出了“尽仁弃义”、“尽巧弃利”,要“贵己”“为我”。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法家则夸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好利恶害”,“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兵家提出合于利而动,分歧于利而止的尚利思想。在儒、道、法诸家的义、利之辨中,兵学蕴涵的思想即与儒家的崇尚道德至上的原则不同,也有别于其他为功利而功利的庸俗的功利主义和非理性的功利主义。治军之法与治国之道相通,非主流的兵家学说对行政治理也极有价值。下面笔者仅以鲜为人提及的兵家孙子的思想为例,分析它蕴涵的义利观对我国价值观创新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首先,同文圣孔子齐名的兵圣孙子几乎言必称利。孙子所谓的“利”是以当时诸侯国的国家利益为根本,在价值取向上以“全”为理想境界。孙子以为,“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孙子·火攻篇》)。[9] 统治者必须看是否有利于安邦定国,非利不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孙子以为百战百胜,“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孙子·形篇》)。[9] 由于只关注形式上的胜和外界的评价,而实际上消耗代价很大的战争不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孙子提出要兵不血刃而取其全利,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至高境界。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规范性建设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