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形势下单位内部会计监视(2)
2016-10-08 01:28
导读: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发展除反映了企业内部治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
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发展除反映了企业内部治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恰当性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报告。
我国从90年代起政府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按制的建设。人民银行、中国证监舍等先后发布过部分或系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高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发布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是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这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即将加进WTO的客观要求。
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总体思路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公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视为中心、以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制定操纵性强,便于监视检查,既鉴戒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总体思路: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属于国家同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由财政部制定发布。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分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治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即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最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业务、销售业务等环节的控制规范,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治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
(-)关于《基本规范》、《基本规范》共六章三十一条,提供了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是制定《货币资金规范》及以后即将出台的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依据。在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尚未全部出台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基本规范》建立和实施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就内部会计控制而言,《规范》中主要围绕进步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夸大了三项基本目标。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规范中主要夸大了正当性、有效性、全面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本钱效益、适时性六项基本原则。
第三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回答“对哪些对象(内容和环节)进行控制的”,针对当前生活中急需控制的经济业务或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加以规范。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本钱用度、担保等经济业务中涉及会计活动的控制。
第四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的题目”。《基本规范》鉴戒国际惯例,结合的实际情况,夸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较为常用的方法,贯串于各个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控制对象(内容和环节)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