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治理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2)
2016-10-20 01:04
导读: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治理上存在着很多漏洞;一些企业机构设置不断变化,对分支机构的治理授权不清,责任不明;企业的内部审
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治理上存在着很多漏洞;一些企业机构设置不断变化,对分支机构的治理授权不清,责任不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内部审计部分和监事会的内部核查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企业的会计治理十分薄弱,无法提供具体真实的会计信息;缺乏有效的资源调配和资金本钱核算机制,各部分治理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治理机制,一旦发生风险,发生损失,则各部分或职员之间相互推诿,责任难以查明。
3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治理机制
风险控制,是进步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进步,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深受影响。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而须从环境及其风险的分析人手。
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决定、销售策略、财务决策等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和盲目性。没有建立起规范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机制。这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国各个行业,特别是生物医药、地产、电子科技等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不断涌现出很多出色的民营企业名嗓一时,然而经过几年之后又销声匿迹,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这些企业都是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控制机制。若巨人团体考虑到生物工程可能会遭受的风险,就不会将巨人大厦的资金来源孤注一掷于生物工程:若考虑了财务风险,“标王”秦池就不会将自己的身家都投人广告活动。大企业尚且如此,民营企业更经不起这样的投资风险。
国外对风险评估早已非常重视。战略治理中常用的“SWOT”分析法,就是风险分析的一种。企业应该对内分析自身的上风与劣势,优点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机遇。不仅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进行“SWOT”分析,而且在企业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也应该时时这样做,才能将内部控制目标达不成的风险降至最低。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一般须经历风险辨别、分析、治理、控制等过程。特别要留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轻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治理。一个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治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测评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风险监管系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1 风险测评系统
(1)岗位或环节风险测评。岗位或环节风险测评是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治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猜测。
(2)企业整体风险测评。资产是企业运行的载体。企业的整体风险终极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测评,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测评的主要指标有;安全性指标;活动性指标;赢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企业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3.2 风险控制系统 (1)经营业务风险控制系统。在企业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治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企业经营业务的操纵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进步经营水平。
(2)决策风险控制系统。完善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同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治理职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3)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实行同一的财务制度控制,同一核算准则和核算口径,防止“账外账”的存在;实行严格的权责发生制度,对会计账务处理,要实行明确的授权、收支审批制度;实行账务核对的安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