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治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治理会计(4)

2016-10-23 01:23
导读:其他如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都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盛衰成败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但其消长变化的趋向和远景,都不是依靠机械的数字计算,而是必


其他如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都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盛衰成败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但其消长变化的趋向和远景,都不是依靠机械的数字计算,而是必须依靠对企业内外因素微小变化所显示的各种征兆进行综合判定,才能把握的。在这里,显然是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在起主导作用。这也正是治理艺术观的具体体现。

3、治理人文化可以更好地把握内各成员知识类型的转变,为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服务。

(1)关于知识类型的转变。如前所说,知识条件下的智本治理,是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其中心任务。知识创新是一个过程,新知识一般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在一个组织内通过团队(一个群体)中的各个成员共享知识而产生。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伏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终极转化成对企业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碰到的最困难的在于:一个人的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难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所以知识创新,是以隐性知识为出发点,并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而实现。显性、隐性两种知识类型,可以形成如下四种形式的转变: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④从以上知识类型四种形式的转变,可以看到:知识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特点,在于知识资源并不会由于由更多人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增加,即一个人的知识同别人分享了,别人受益,自己也无损。

(2)设计一种指标多样化的瞬时信息卡,把握企业各成员四种形式的知识转变。如前所说,隐性知识是无形的,是深躲在人的头脑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知识类型的转变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活动,怎样运用信息卡来把握各个人知识类型的转变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对于这个题目,我的总的思路是:知识类型转变的过程确是无法捉摸的内心活动,但知识类型转变的结果却是有踪迹可寻的。有迹可寻,就可以为人所把握。那么,是怎样有迹可寻呢?

假如有一个极其高明的面包师,他拥有一种与其他面包师不同的诀窍,他做出的面包有一种特殊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风味,其他的人无法模仿,他自己也无法用明确的、系统的方式进行表述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他的这种诀窍,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存在。后来另一成员向他拜师学艺,他言传身教,学徒也有所领会,手艺有很大进步,做出的面包也很受欢迎,但学徒也无法明确表述其中的奥妙,这种手艺对学徒来说,也还是一种隐性知识。这就意味着:原来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了两个人的隐性知识,表现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再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师、徒双方或其中的一方,熟悉上出现了一个奔腾(思想上豁然贯通了),可以把所拥有的诀窍明确、系统地表述出来,写出完整的、有可操纵性面包制作方案,甚至可据以生产出特种类型的面包机。这样,就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以上两个阶段转变,怎样有迹可寻呢?我以为:转变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其中第一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由师傅一人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师徒二人的隐性知识。对这一转变的成果进行差量:设师傅授徒时仍然照常进行生产操纵,其产出品(面包)的产量、产值可以存而不论;产出差量表现在学徒学艺取得的新知识会融进到他制作的产出品(面包)上,相应地表现为产量、产值的增加。其中第二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除了师、徒二人仍拥有原来的隐性知识而照常生产的产出品可以存而不论外,产出的差量表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面包制作方案,这是一项新增的无形资产(由于可按规定程序取得专利权)。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见,知识创新的成果,可以用为企业形成的产出增量来表现。但这里所说的“产出”,应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能局限于上例中所说的有形的物质的“产品”和“资产”的产出。对知识创新成果(表现为产出)作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对生产性企业整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在生产成果上表现为产量增加、产品质量改进、新品种的投产等;在生产条件上表现为生产安全情况的改进,生产弹性程度的进步,适时制与全面质量治理的实施更有成效等;在生产储备上表现为开发、人才开发、产品开发等的超前性进步等;在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协作配合情况的改进等;在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上表现为顾客满足程度、供产销协作配合、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改进等。
上一篇:论战略治理会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