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寻租行为及治理策略浅议(3)
2017-08-11 05:53
导读:三 治理会计准则寻租行为的策略 (一)改变会计准则寻租产生的条件,削减其赖以滋生的温床 我们知道, 寻求租金的活动直接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范围
三 治理会计准则寻租行为的策略
(一)改变会计准则寻租产生的条件,削减其赖以滋生的温床
我们知道, 寻求租金的活动直接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范围和区域以及公营部门的相对规模有关, 换句话说, 也就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范围越广, 那么寻租的可能性和规模也相应越大。因而应从寻租产生的条件出发, 即从政府对经济的不恰当干预产生租金出发。具体就会计准则制定而言, 是指适当减少政府有关部门对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不适当压抑, 提高政府服务体系效率及透明度, 健全相关的机制, 缩小会计准则寻租所赖以生存的公共区域, 从根本上治理会计准则寻租行为的发生。
(二)变寻租为寻利
反寻租行为的其中心为: 寻租是一种经济资源浪费活动, 将寻租变成有意义的寻利活动, 有利于改善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提高其使用效率。具体将这一理论到会计准则制定上,即建立一种有效监督机制,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制度,加大打击力度,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行为或对会计准则进行寻租活动的行为,应给予其严厉的惩处,即通过增加寻租成本,减少寻租的收益,使寻租的净收益小于寻利的净收益,使寻租无效用或效用为零,最终使寻租者,不敢为,从而把寻租行为引导和改变为寻利行为。
(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人员结构多元化
由于企业自己生产的信息很少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因此信息的不对称创造了对信息生产进行管制的需求,投资者也希望能借此来补救市场失灵的局面,然而准则制定机构并非处于超然的地位,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面对不同的利益体,这些利益团体包括企业的管理者、投资人以及准则制定机构本身,不同的利益集团会就准则规范的不同数量和类型,对准则制定机构进行游说,最后准则制定机构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也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我国应建立一个企业会计评审委员会,其成员应当包括会计、审计、财政、税务、等方面的专家以及来自各行业的企业代表,该评审会的职责是对财政部制定的准则进行审议,看其是否符合各方面的利益,并对其提出评审意见,使最终付诸实践的会计准则是满足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准则。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健全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信息管制会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决策,但是,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复杂的商品,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的企业又有不同信息披露方式与要求,既然存在大量有特殊信息需求的投资者,又要企业生产的会计信息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似乎不可能。因此投资者就可能要求权利机构制定不同的会计准则,规范信息生产的具体内容。我国今年2月份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随着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完善,会计准则寻租行为一定会有所节制。
1、葛家澍,林志军.西方会计理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7.
2、颜敏.会计寻租.会计研究.2004.2.
3、廖涵平.会计准则寻租行为的研究与分析.财会通讯.2005.10.
4、雷光勇.经济后果、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会计研究.2001.9
5、李桂荣.中美会计寻租差异分析及启示.经济学研究.2004.1
6、马永强.从寻租理论看会计信息人为失真.广西财政高等专校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