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成新率的思考(3)
2017-09-17 01:50
导读:此外,由于①国家规定的企业折旧制度不鼓励企业实行快速折旧,仍然采用使用年限法;②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它与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比,
此外,由于①国家规定的企业折旧制度不鼓励企业实行快速折旧,仍然采用使用年限法;②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它与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比,对设备的要求程度低,因此,也不利于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当然,现实中也有企业购买的设备比较超前,使用时间长,但在现时毕竟是少数。
综上可见,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成新率较低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粗放经营、资金短缺、创新意识不强、R&D投入偏少等,究其深层原因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质量低。
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成新率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制度安排是关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从政府到企业到学界,在论及发展思路时,无不言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事实上这又是一个老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就一直强调要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0年前制定“九五”计划曾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些年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进展不大,问题何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经济增长方式归结为技术问题,从生产技术方式变化中找出路,往往强调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这固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未抓住根本。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量。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成功的制度变革将大大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创造生产力。经济活动是人的行为,经济增长是人们努力的结果。而人们的行为又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做的理性选择。制度安排则是最重要、最直接的约束条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必须改变行为规则,即改革制度安排。比如,我们要求其他国家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其本身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价格调节等方面是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摁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企业技术创新成果高边际效用时间“缩水”;众多企业对知识员工实行“物美价廉”之政策对外资企业不论其技术设备状况如何,在资源配给和税收等方面总是“高看一眼”等。这些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改革制度安排势在必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各界目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指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等,而不是仅指原始创新能力。我国民营企业绝大部分规模小,在技术方面又有先天不足之“硬伤”,创新意识尤其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能力,把自主创新神秘化。
因此,企业必须克服这种自卑心理,树立自主创新意识,认真研究创新规律,切实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与突破的矛盾运动。技术创新是启动一个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是创造新产业与取代旧产业、创造新技术与淘汰旧技术的新陈代谢。西方经济学家把创新称之为创造性摧毁。创新正是在技术和管理的深刻革命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前进,这是创新的规律,也是企业的竞争哲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刻体现了创新运动规律,是提高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路。基于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完成的原始创新,是具有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认识的飞跃和产业的革命,开辟大片产品和服务市场。通过现有技术、管理和创新资源的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的集成创新,是解决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首要选项,是解决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难题,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在借鉴他人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后续开发,是加快自主化、国产化步伐,提升持续竞争能力的重要实践。从我国民营企业实际出发,提高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是现实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