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会计的回归(2)
2017-09-18 03:30
导读:二、会计回归企业的条件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 首先,从多方位改变对会计的传统认识。 ①正确认识会计的本质。本质从整体上规定着事物的性能
二、会计回归企业的条件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 首先,从多方位改变对会计的传统认识。 ①正确认识会计的本质。本质从整体上规定着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对会计而言,只有正确认识其本质,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其职能。笔者以为,会计本质上是具有高度效益意识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使得会计既要对内又要对外提供信息,而效益意识一方面使得对内对外信息要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另一方面又会使会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与提供信息的活动相关的管理职能。 ②转变对会计地位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并由此导致了工作上的被动状态。新的经济体制要求改变会计的从属地位,将会计系统看作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给予其充分的时间让其在有作为的空间范围内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作用。 ③改变对会计规范约束范围的认识。目前,我国会计对内对外提供信息的行为都受统一会计规范的约束。对外提供信息的行为受统一规范的约束无疑是必要的,但对内提供的信息也受统一规范的约束却与我国正在努力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相矛盾。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具有充分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对会计来说,其对内应提供哪些信息,采用什么方法提供信息,提供的信息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完全应该根据管理的需要来决定。对内提供信息也受统一规范约束会造成以下弊端:一是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一定与内部控制和决策最相关;二是束缚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造成对会计的过多外部干预。另外,企业外部有关方面不宜对会计提出过份的监督要求,否则,会造成企业决策者对会计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会计对内管理职能的发挥。 其次,自上而下认识主体观念的转变。现实已证明,只是部分人改变观念不足以改变我国会计的现状。比如,在我国不同时期曾经流行过“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提高经济效益目标论”等几种与管理密切相关的观点,但其并未从总体上改变单纯的报帐型会计机制,这固然不能归结为某一原因,但未能自上而下形成一种“会计参与管理”的共识并使这种共识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却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变传统观念是对多层次认识主体的共同要求。多层次的认识主体主要包括研究者、会计宏观管理者、企业决策者及基层会计人员等。 ①会计研究者应为会计的转轨变型及转轨后的会计工作提供和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正确解决现代企业会计的范围、职能;另一方面,又要认真和研究会计参与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研究中切忌只作表面文章,应重点研究会计如何参与管理,而不只在会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上争来争去。 ②会计宏观管理者的责任主要是保护企业外部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权益结构并不十分复杂,并且,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外部各方面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宏观管理者应改变过去的那种管理方式,为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③会计参与管理主要属企业内部事务,其能否参与管理及在管理中发挥多大作用,关键在于最高决策者对会计的重视程度及对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企业决策者必须充分认识会计及其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一要科学地利用信息进行控制、决策和计划,二要吸收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决策和计划,三要积极支持采用行之有效的会计控制方法。 ④基层人员要改变过去那种自身从属于财政和超脱的观念,明确自身的目的不仅在于对外提供真实的信息,而且还要为提高企业的效益作出贡献。 (二)转变会计管理体制。首先,下放会计的管理权限。企业独立的经营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的管理权限应在企业,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录用、会计制度的设计及会计核算、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属于企业的内部事务,国家只宜用规范进行约束和指导,而不宜直接干预。 其次,统一会计规范应为会计留有充分的活动余地。 ①统一规范应主要约束会计的对外报告行为,而会计的对内行为规范应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及需要自主制定,并且,只要会计按统一规范认真履行了对外责任,没有必要苟求内部规范与统一规范的一致性程度。 ②统一规范不能事无巨细,否则,将会使会计行为变成一种机械活动。应为会计留有一定的自主判断和选择的余地是制定统一规范的主要原则之一。 ③对会计的外部需求不能无限膨胀,否则,会计将无暇顾及企业管理。 (三)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会计的对内职能,需要有更高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因此,一方面,会计人员应不断,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加快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