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探讨(3)
2017-09-18 06:40
导读:若本期税法确认费用引起资产(净资产或所得)减少,抵税;本期会计不确认(未来确认)该所得减少,则本期末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即未来可抵扣费用
若本期税法确认费用引起资产(净资产或所得)减少,抵税;本期会计不确认(未来确认)该所得减少,则本期末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即未来可抵扣费用)的差额为未来不可抵扣费用,即增加未来应税所得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本期有所得税费用、无应交所得税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分析略)。所得税会计实务中此类业务有:符合条件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借款利息,会计资本化为相关的资产,税法当期扣除;符合条件的研究开发支出,会计资本化为无形资产,税法当期扣除;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会计不摊销,税法摊销;固定资产购入初期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等。上述业务导致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未来可抵扣费用)的差额为未来不抵税、故应增加未来应税所得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4 对于第四类业务,税法确认本期费用引起的负债增加额(净资产或所得减少额)在本期抵税,即本期负债计税基础增加额为本期可抵扣费用,则是未来负债偿还期间的不可抵扣费用,于是:负债的计税基础=前期增加的负债(前期已抵扣、未来不可抵扣费用) 本期增加的负债(本期应抵扣、未来不可抵扣费用)=未来不可抵扣费用。
若本期会计确认费用引起负债增加(净资产或所得减少),所得税费用减少;而本期税法不确认(未来确认)该所得减少,本期不抵税,则本期末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即未来不可抵扣费用)的差额为未来可抵扣费用,即抵减本期会计所得、抵减未来应税所得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本期无所得税费用、有应交所得税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析略)。所得税会计实务中此类业务有: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不包括为关联方的担保形成的预计负债);交易性金融负债期末会计按公允价值计量调增账面价值计人当期损益等。上述业务会计调增负债账面价值,税法不确认即不抵税,则相关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未来不可抵扣费用)的差额为未来抵税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若本期税法确认费用引起负债增加(净资产或所得减少),抵税;本期会计不确认(未来确认)该所得减少,则本期末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即未来不可抵扣费用)的差额仍为未来不可抵扣费用,即增加未来应税所得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本期有所得税费用、无应交所得税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分析略)。我国所得税会计实务中暂无此类业务。 5 会计确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资本利得,损失,计人资本公积,并分期摊销,税法不确认,也不允许税前扣除其摊销额,由此产生第五至八类业务的暂时性差异。由于资本公积增加同收入增加一样,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净资产即所得增加,会计的所得税费用责任增加;资本公积减少同费用增加一样,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净资产即所得减少,会计的所得税费用责任减少,因此,第五至八类业务可以比照第一至四类业务表述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对于未实现资本利得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业务,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未来非应税收入,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未来应税收入;对于未实现资本损失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业务,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未来可抵扣费用,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未来不可抵扣费用。所不同之处在于未实现资本得利/损失导致的净资产即所得的增/减不是损益,不进入利润表,而是增,减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相应的所得税费用责任的增/减也非损益,应减少,增加资本公积,而不是所得税费用。
期末会计按公允价值确认未实现资本利得即计入资本公积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未来非应税收入)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未来应税收入)的差额为未来纳税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会计实务中此类业务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会计按高于账面余额的公允价值计量,税法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