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4. 初中生的外语学习的焦虑
在外语学习中, 任何学习者都有焦虑, 只是焦虑多少的问题。Ellis(1994)认为语言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习者担心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不足。用目的语交际时能否被他人接受或因害怕使用的语言不够流利正确、出现错误而被别人评价得太低,所以会产生交际畏惧,并往往选择回避或退缩。课堂上.一些初中生很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回答问题,害怕教师提问;语言表达时, 他们常常回避比较复杂的句子,喜欢用简单的句子。在一定范围内的低焦虑可能引起正面的影响,可能使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学习,产生更大的动力;而超出这个范围,尤其是过分的焦虑只会带来负影响。高焦虑的心理负担易导致沮丧的心情,从而削弱学习动机(Spolsky,1989)。对多数初中生来讲,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焦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初中生在进行语言输入时的焦虑会比输出时产生的焦虑小,即在说与写的方面产生的焦虑比听与说时产生的焦虑更多。焦虑使学习者学习有压力, 学习者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
二、情感因素对农村初级中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情感因素虽然是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被忽视。教师应努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控制。抑制和消除不利因素,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其有利因素,以帮助他们学习。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因素问题(孙平华,2002)。教师作为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教学组织者,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榜样,其情感的力量有时比知识本身的传授更能影响学生(Harmer,1991), 如教师自己对英语的钟爱。把语言当作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的个性也会影响学生,一个富有感染力和充满自信性格的教师势必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态度和兴趣。教师的热情活泼,博学多才都会对学生和教学内容产生积极影响。
注重英语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把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最直接的来源是外语教师的情感动力以及对他们的态度。因此,英语教师有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多进行情感交流,相互沟通。英语教师应了解所教的学生,对他们尊重、爱护,课间课后与他们多交谈。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相互作用,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语言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外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针对学习者在情感中四个主要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关注和分析,通过一系列办法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学习信心和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求知欲。英语教师应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说明学习外语的诸多好处,正确说明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其持有的工具型动机慢慢向综合型动机转化。通过称赞评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等手段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机,使他们能更加持久地进行语言学习。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讲解,启发引导学生。教师要不断地在英语教学中给学生增加强化兴趣的刺激,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更多地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进行介绍,选择有趣味的学习材料,组织多种形式活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目的语文化,形成好感,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第三,保持积极的学习因素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并引导他们逐渐转化为晚点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的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王蔷,2001)。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心情表现,避免可能引起焦虑的一些行为,如勉强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错误严厉批评等。注意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可宽容性,如学生回答错误时不应给予批评,而是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并加以纠正.对学生说明犯错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还应使学生对自己取得的进步得到及时反馈,把适当的表扬鼓励与严格的要求结合起来,以增强其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接受和宽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尊重个性。教师要理解和接受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掌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各自的学习发展空间。此外,教师还应该尽量了解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性格的学习者采取不同方法,把内/外向性格学生各自的长处发挥出来。运用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角色扮演(role play)等(Freeman & Long,2000),把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合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Brown,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Third ed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年;
2. Ellis,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年;
3. Freeman, D. L. & Long, M.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年
4. Gardner, R. C. & Lambert, W.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Newbury House, Rowley, Mass,1972:163-164;
5. Harmer,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ird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 1991: 57-62;
6. Spolsky, Bernard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 113-115 & 148-157;
7. 梅德明,2004 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8.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9. 孙平华,中国中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提高与发展,中国英语教学,2002 年;
10. 王蔷,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