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学仍以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目的。我们所确立的不同学习重点,必须是建立在有利于使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明确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用于提高的,注意区分不同知识层次,适当区分理解性言语、运用性言语、启发性言语和巩固性言语的不同分量,做到深浅适度,当究则究,当止则止。
2.设计英语言语的艺术性。利用英语语言生动、风趣、优美、口头性强等特点,精雕细琢,反复磨炼,把教师的艺术语言和其它英语信息输出的手段(文字、符号、图象、录音等)结合起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附着力,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3.设计英语言语的系统性。遣词造句恰当、自然、流畅,言简意赅,思路清晰。注意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所授知识的层次,区分不同学习阶段,经过"包装",特别是"深加工”,把所要讲解的英语知识的系统性转化成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系统性。切忌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如过眼烟云的主观随意做法。
4.设计英语言语的直观性。直观是认识现象本质、揭露现象内在属性和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用多姿多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抽象化的内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并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收到一定程度的英语言语刺激效果,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言语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5.设计英语言语的共振性。教师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注意把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思维、情感联系起来,不断调节和优化课堂气氛,使之呈现出合作、活跃、进取、向上之情调,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设计深浅适当的英语导入语和结束语,以诱导学生愉快地步入新知识天地,激励学生的英语言语创造精神。
7.中小学英语教师务必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灵活使用现行英语教材的能力,拓展新的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言语声音,强化语感效应
语感是由有关的表象、想像、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在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感受语言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取决于教师输出信息的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教师在输出英语言语时,单是自我感觉良好是不够的,所要达到的传神入化,应当包含学生心悦诚服的积极响应,"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使师生双方产生协调一致的心理体验,否则,便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双方这种较为一致化的言语心理体验,我们姑且称为"语感效应"。
语言声音是信息传递的基本物质载体,教师注重言语声音的磨炼,是使自身英语言语输出的情绪体验与学生所获得的对英语言语信息的审美感受相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音准。这是语言声音最基本的要求。若这一点把握得不够好,即使英语言语的量增加了,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但切忌因刻意追求音准而忽略英语语言自然顺当的现象。
2.音速。即言语速率——快、慢或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缓——观念陈旧、缺乏效率意识的慢牵牛灌入式;二是过快——违背信息短时记忆规律,盲目追求快节奏,水过地皮湿的泡泡式。
3.音量。即言语声音的强弱、响度。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若声音太小,传出的信息不易被接受;若声音太大,就会有悖语言自身的艺术特性,效果自然不会心想事成。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音量进行恰当控制。
4.音调。即言语的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要使学生听来优美、得体、生动、悦耳。
5.音色。即言语声音的属性,亦称音品、音质。这是加强英语言语控制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非言语信息的辅助调控作用
人们除了使用语言信息进行交往沟通外,也存在着大量的非言语的交往,即人体语言信息的传播。在语言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体语独具魅力,发挥着语言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如体态、手势、站姿、面部表情及其他动态行为等,均能使教师的言语表达更富色彩,更具说服力。教师自然、巧妙用之,能够使学生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大大促进英语言语输出效益的提高。
(四)把科学而灵活的思维方法引入英语课堂教学
除常用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外,应特别注意把当前各科教学所广泛探索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顿悟思维等思维方法纳入英语课堂教学的言语传输过程之中,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言语接受和创造性输出的能力,并使课堂教学逐渐进入到师生双方协调一致思维的高境界。把以上思维方法系列引入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力,激发他们主动积极求知的欲望和行为;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科学的和灵活的思维方法,以便化难克疑,解决问题;三是注意多种思维方法的兼顾,提高掌握知识的应变能力。例如,发散性思维能够展开想像的翅膀,产生解惑释疑的多种思路,然而不见得都有价值,尚需收敛性思维以去伪存真,求同存异。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