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4策略反思。策略反思是策略教学的必不可少阶段。
包括策略运用过程的回顾、策略运用的关键地方、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评价(激发运用策略的积极情感体验)、策略的迁移(即还可运用的类似地方)。教师在策略辅导过程中,开始时需明确地提供具体指导,然后逐渐地减少对学生的提示。这样一来学生就开始自己承担起学习任务并且调整学习方法。开始时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明确的策略指导,随着学生对策略意识的增强和运用策略的增加,能达到在没有指导的状态下也能独立地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可以减到最低程度,甚至停止。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洞察并能估计学生独立运用策略并能进行迁移的能力。当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能使用所学的策略时,他们就能够独立地探索新的策略、新的运用,新的自我调节方式。对于在学习方面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的追求和追求其他个人学识一样,需要一生的努力,即便是颇有成就的成年人仍旧要不断发掘新的学习策略。
三、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策略教学的着眼点是策略而不是知识
教师习惯于知识课教学的模式,所以往往容易导致把策略课讲成知识课。如讲“全脑阅读策略”,策略课的主要目的是着眼于如何激活右脑,使全脑活动起来,参与阅读,而教师在讲授该策略时,则容易习惯性地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甚至讲生字。这就不是策略课解决的问题,上策略课是以策略为线索,借助于知识点来说明策略的运用,阐述策略所依附的知识,不是新知识,而是原有知识。因此,策略课中所涉及的知识,不是策略课要解决的目的,而是为阐述策略服务的,整节课应以策略为中心。
(二)策略教学要具体化、外显化
由于许多学习策略是内隐的,不是靠眼睛能观察到的。所以老师须尽量把学习策略具体化、外显化,使学生能感受到、体验到。比如“全脑阅读策略”的教学,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右脑,与左脑配合参与阅读活动,以提高阅读的效果。那么怎样才算右脑活动?如何调动右脑活动?这些过程是看不到的。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或对学生的具体启发,使学生产生体验才能领会。如在通过“小鞋匠”一文教学“全脑阅读策略”时,师问:通过第一段话,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小鞋匠在焦急地等一个人。实际上,这时学生的右脑并没有真正地活动起来,仍然只是左脑对文字的理解结果,这对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瘦的、胖的?是高的还是矮的?如果想象的是瘦的,是怎样的瘦(脸是尖的,还是颧骨突出的)?眼神(左顾右盼)、姿势(坐立不安)是怎样体现焦急的,怎样体现出是小鞋匠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步步提问,才会逐渐激活学生的右脑,形成一副完整的图形画面。又如学习“天线”一文,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该文的学习,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线?甲学生答“看到了一根长长天线”,而乙学生则答“看到了在风雨中一根细细的、亮亮的、高高的、左右摇晃的天线”,乙学生呈现的是一副有色、有形状、有动感的丰富画面,显然是右脑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这时,教师立即反馈到:“你的右脑真正激活了!你看到的是一幅丰富的画面,独有的天线”,使学生进一步实际体会到什么是右脑的激活。又如,影视语言运用策略的教学,首先是应明确什么是影视语言?有哪些影视语言?如复式、积累式、特写镜头,以具体的影视画面说明不同的影视语言,使学生深临其境地感受到影视语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影视语言在文章中的妙用,使学生感受到影视语言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感染力与魅力,而产生一种运用的欲望和冲动。然后,才是通过练习使学生会运用。该策略的运用至少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能识别出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影视语言,是哪类影视语言?二是能运用影视语言于写作中。
关于策略教学的具体化,国外学者曾提出过下面建议[4]:
(1)给每一个策略命名,并一贯使用确定的名称。命名要尽可能简短、体现策略的实质和新颖。
(2)解释这些策略的意图告知何时使用,即教给学生策略使用的条件化知识。
(3)张贴一份上述清单,并附所有策略的定义。或者把这些策略书写在一打卡片上,而卡片又可以张贴在班里的公告牌上。当传授并且操作这些策略的时候,要以这些已经公布了的策略为参考。
(4)准备好学生需用的材料包括即将操作的学习策略的名称以及一份关于如何运用该策略的简短说明。
(三)策略教学需加强主体体验
学习策略教学中的主体经验是指通过尝试、应用而获得的关于具体策略的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的内心认同,它是沟通学习策略与问题情境的中介桥梁,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5]。再高效的学习策略,缺少了主体体验也难以内化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成为具有个人价值意味的智慧能力。
必须指出的是,在现实的学习策略教学中,主体体验是一个被忽略的阶段,教师往往只重视策略本身的讲解,而缺乏对主体情感的激发。学生缺乏主体体验,学习策略的学习就会停留在简单的尝试、演练甚至机械学习阶段,难以向应用与迁移和新策略生成等高级阶段推进,因而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主体体验应该指学与教两个方面。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师如果缺乏主体体验,就难以领会到策略所包含的思维活动、程序与价值,更难以把策略内蕴展开、外显,使之形象化、情境化,感染学生,使学习者身临其境,生动地感知、吸收、内化。如讲“全脑阅读”策略,老师自己的右脑如果都不能启动起来,学生的右脑怎么可以调动起来?从学生来讲,缺乏主体体验,就难以把外部的指导转为自己的内部需要。
由于主体体验具有内隐性,难以观察、检测,导致了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它在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的存在。但主体体验总是真实而客观地存在着,并对学习策略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加强主体体验,教师一是要正面反馈,多表扬、多鼓励、多启发;二要及时反馈,点在关键处;三要注意多通道反馈,不仅有认知反馈,更要有情感反馈;四是加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便于学习者之间在体验、发现方面的相互启发与借鉴,又便于主体体验情感的相互感染。
(四)突出条件化知识
所谓条件化知识,是指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策略的使用不是万能的,总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如在教学“整十、整百凑整简算策略”中,其条件化知识是:试题有接近整十的数运用“整十凑整策略”;有接近整百的数,运用“整百凑整策略”。否则,学生就会出现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凑而达不到简算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移动策略”中,平行移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平行排列,旋转运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一点相连,翻转运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间有对称轴。学生掌握了条件化知识,才能在众多的策略中迅速、正确地选择合适的策略。因此,突出条件化知识是策略教学的重要一环。
(五)防止应用性缺陷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策略上,学生存在两种缺陷:一种是学生缺乏策略,无策略可用;第二种是应用性缺陷,即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策略,但不能应用或错误运用。 根据我们关于策略教学的系列实验表明,出现应用性缺陷的主要原因是:
(1)策略巩固程度不高。策略的学习与知识的学习是一致的,只知道怎样做还不够,还必须通过足够的练习才能熟练巩固,只有巩固了的内容才能正确运用。
(2)主体策略运用意识不强。由于主体未真正体会到策略的有效性,虽有策略,但却缺乏策略运用的意识与愿望,一旦缺乏外界的提示与引导就难以自觉运用。
(3)主体体验匮乏。主体在学习策略时,缺乏情感的激发与参与,未产生运用的欲望与动机,这样获得的策略可能只是当时有效而难以持久,从而导致运用性缺陷的产生。
(4)缺乏条件化知识。缺乏条件化的知识,就会导致个体不知道在何时、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哪一个策略。因此,为防止运用性缺陷,在策略的教学中,特别是理科内容的策略性教学,要特别注意突出条件化知识的教学。
关于策略教学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急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与发展。
【参考文献】
田良臣,刘电芝笔月垩习策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体验蔽髂鲜Ψ洞笱аПǎㄉ缈瓢妫,2002(4)原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重庆),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