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高中英语教师智能结构的构建(1)
2014-01-21 01:07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新课程改革与高中英语教师智能结构的构建(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使我国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使我国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新的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就英语学科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功能的转变。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教育观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新定位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即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做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并与其他课程一道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程在调整各门课程之间比重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而模块的设置是此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极具创新性的探索。以往的高中英语教材往往按照“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线性排列。尽管单元化的设计从表面上看似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每一个单元只是知识链中的一个环节;而模块设置则具有更大的综合性或独立性。另外,由于单元与单元之间必须前后依次展开,而模块与模块之间则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可跳跃的,从而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共分为11个学段,每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课程,每个模块2个学分。学生学完英语模块1~5需用一年零10周,经考核可达到英语7级水平(即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同时,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修其它课程。
(3)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程的课程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出发,精选教学内容,使其既体现时代性,又反映基础性和可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课程内容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热爱,另一方面也注重向他们介绍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4)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除了重点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以外,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要求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该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其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目前的英语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理念、素质、水平和能力。因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叶澜,2001)。因此,如何使教师构建与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智能结构是摆在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国内外有关教师智能结构的研究成果,探讨高中英语教师智能结构的组成要素及其构建途径。
一、智能结构的组成要素
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一种以特定专业的任务为依据的,由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协调发展的智力和能力以及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有机结合的立体式和开放式结构,具体由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要素组成”(李春秋、孔娜,2003)。
1.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是英语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英语教师应掌握好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高中英语教师除了能胜任必修课的教学外,还应能开设新课程标准所列的选修课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支持性知识。所谓支持性知识主要指为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和支撑作用的知识,包括
哲学、广博的知识面和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
当前,许多教师不重视学习和掌握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从而导致思维方式不当。例如,针对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就有人疑惑:“那语法还用不用教?”;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又有教师迷惑:“如果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那其他的方法还用不用?”;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便有教师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持排斥的态度,甚至硬性规定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能讲几分钟等。如果教师多一点辩证思想,教学中就会少很多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教学行为;就会明白教育改革是evolution,而非revolution。课程改革是要以弘扬优良教学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扬弃。
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许多学生所拥有的某方面的知识、甚至会超过某些教师,他们希望能与老师分享和沟通。如果教师缺乏广博的知识,要想做到这一点是异常困难的。
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主要指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和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如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等。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必须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的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的精神。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实践性知识。有效的教学经验、典型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案例以及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都属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行动性而非理性,因为理论提供的只是方向,而不是具体的行动方案;实践性知识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获得;②经验性而非普遍规律;③情景化和个体性而非大众化,因为当教育理论知识向具体的教学情景转化以后,这种知识就带有个人的价值以及情感和审美等特征,常常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2.智力结构
教师的智力结构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判断力。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教师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反思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和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性。教师的反思性思维能让教师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减少因思维定势而形成的错误的实践性知识。
3.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教育教学能力指教师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在充分了解学生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媒体,实施教学以及评价教学的能力。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中,值得强调的是教师的管理能力。管理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教师能够按教育目的规划和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努力使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管理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具备了这种管理能力,就不会把学生仅仅视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是给学生自己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教育科研能力指研究学生以及英语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能力,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按照教育研究的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地和系统地解决教学中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