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托妮·莫里森《天堂》的叙事手法
摘 要:《天堂》是托妮·莫里森黑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充斥着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与传统的叙述方式不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空间并置的叙事艺术技巧,让故事中的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交错,展现了立体的画面感。同时,该叙事手法与主题的巧妙结合,体现了二元空间的对立,增加了作品的张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天堂》里空间并置手法的具体分析,揭示在混沌的表象后,后现代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以及生存空间的思索。
关键词:《天堂》;托妮·莫里森;叙事手法;空间并置;后现代主义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当代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迄今第一个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天堂》发表于1998年,这部小说同之前的《宠儿》、《爵士乐》一起构成了莫里森反映美国黑人历史的三部曲。
《天堂》讲述了一个黑人群体由追寻净土的自由战士变成闭关自守的顽固派的故事,反映了美国南方重建以来发生在非裔美国人精神上的悲剧。该小说人物众多,场景纷繁交错。然而,作者却对纵跨一百多年的故事驾轻就熟,叙事清晰,讽喻鲜明,其空间并置的叙事手法功不可没。
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文学的空间形式》中谈到:“语言既在时间中进行,除非破坏时间的次序,我们无法获得视觉上同时发生的效果。”[1]7 小说中时间的空间化,即是空间的并置,体现为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并列呈现,没有时间序列,各种复杂的空间场景交织在一起,产生对立共时的效果,彰显出无可比拟的讽喻效果。
《天堂》的叙事空间并非统一整体,而是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并置。在第一章中,作者就采用了大量的分镜头。不同人物的视角从一个房间跳入另一个房间,再随各自的意识流动。进人厨房的人回忆起了他们在二战期间的生活场景,“他们都皱缩到了花格窗里:房基的外缘由那里长着的青草标出,壁纸在没有玻璃的窗户后面变得像照相底片,校舍被向钟楼长去的老树挤到了一边”。[2]4 走到楼上卧室的人想起了小镇的宁静与平和,“一个难以成眠的女人总可以从床上起来,在肩上围上披肩,坐在月光下的台阶上。如果她愿意,还可以走出院子,在街上溜达。没有路灯,但也没有恐惧。”[2]8 进到祈祷室的人回忆起了25年前他们刚来到鲁比时举行的那次赛马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而来到地下室的弟兄俩记起了以前他们如何保护鲁比的姑娘以及他们和前辈在建立黑文和鲁比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在这段极短的时间内,一个空间套着另一个空间,使得整部小说的主要空间都在短短的一章中得以全面展现。随着小说的全线铺开,作者轻松完成了对这个黑人群体一百多年历史的回顾性叙述。这种跳动的空间使小说时空摇曳多姿,也加强了故事的立体感,达到了传统线性叙事手法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这种空间并置的手法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时间空间化的创作理念。马克柯里曾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中指出:“如果时间与历史在此被重新接纳,那么,它是以一种不可辨认的形式破坏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线性序列的,用的是一种痕迹的逻辑,这种逻辑将任何序列的成分都理解为彼此的构成成分。”[3]86。与“八层石头”这些黑人的内在空间场景相对比的是他们袭击女修道院的现实空间场景,他们把女修道院中的女人们看作是有伤风化的人、邪恶的人,是他们镇上所有不幸的始作俑者。而在现实的空间中,他们带着好奇努力地在女修道院中寻找蛛丝马迹来证实自己的想法,却发现这里没有他们要找的被虐待的婴儿或者不同寻常的事物,仅仅是一处女性的庇护所。现实空间和内在空间,善与恶,集中体现了二元的意识对立,增强了作品的张力。
此外,叙事空间的并置还使得多重视角的转换成为可能。正是由于打破了时空秩序,才使得人物内心活动,想象毫无限制,自由驰骋。于是在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多重视角得以转换,更加全面的呈现出故事的因由。在第四章中,莫里森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引出鲁比镇的历史和现实的问题。首先从摩根家族的多菲开始讲述她眼中的丈夫斯迪华、他们的生活和镇上的问题。紧接着以她的丈夫斯迪华的视角为出发点,作为鲁比镇的首席公民,他回忆了他的祖父和父亲受上帝的启示寻找和建立天堂家园的历史。之后转向索恩的心绪,接着是斯迪华的孪生兄弟迪肯回忆家族和鲁比镇的历史和现在。在摩根家族之后转向牧师米斯那和安娜的对话,再转向另一个鲁比镇的女人斯维蒂,最后才转向本章的标题塞妮卡的故事。一个章节出现了多个人物,多个视角,由并置的空间线索穿插起来,赋予了单一故事形态的多重解释性和变换意味,使读者能够进入不同人物的心灵,使故事处于一种永恒的变动状态之中。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空间并置这种分镜头的叙事手法破坏了时空的连续性,利用空间的多样性达到整体性的效果。小说中既有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现实空间,又有人物回忆的内在空间,既有叙述者的讲述空间,又有故事人物的发展空间,而且过去的空间常出现于现在的空间中,形成空间交织。鲁比镇女人们的生活经历就像一面面镜子,映射出她们生存的社会空间给她们的身心带来的伤痕。所有的这些场景展现了整个社会的残酷性和复杂性,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引发读者对她们生存的社会空间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Frank, Joseph. The Idea of Spatial Form[M].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托妮·莫里森. 天堂[M].胡允桓,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马克·柯里. 后现代叙事理论[M]. 宁一中,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Hutcheon, Linda. 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 History, Theory Fic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88.
[5] Rimmon-Kenan, Shlomith.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2nd edition[M]. New York: Methuen&Co.Ltd., 1983.
[6] Hutcheon, Linda. A Theory of Parody: 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M]. New York: Methuen, 1985.
[7] Morrison, Toni. Playing in the Dark-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M]. New York: Vintage Book, 1993.
[8] 罗钢. 叙事学导论[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 王守仁. 性别·种族·文化: 莫里森与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0]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C].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