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2014-10-01 01:01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在西方研究领域,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
在西方研究领域,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学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两者尽管大相径庭,但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与纯理论研究形成了对照。本文旨在通过对三本代表性著作的考察,来管中窥豹,看当今西方两个主要译学研究派别的某些特点,同时可以对西方的纯理论研究略有了解。 

关键词:翻译研究、新发展、代表作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Seen from Three Representative 
Books Published in the 1990’s  
Dan SHEN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multiple approaches, two trends of development seem to have been dominating 
in recent years: one based on linguistics in the wide sense; the other 
marked by a historical-descriptive orientation. While the two trends of 
development are contrastive with each other, they share one thing in common, 
namely, both being essentially empirical, forming a contrast to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a somewhat ‘purely’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discussion of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by way of 
reviewing three representative books published in the 1990’s. Through the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present review, we may get a glimpse not onl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ajor trends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of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theoretical versus the empirical orientat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developments, representative books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如果说西方译学研究在60和70年代的突飞猛进主要得益于语言学的快速发展的话,在近二十年里,研究、研究、人类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学和广义上的语言学等均对翻译学科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参见Gentzler 
1993, Neubert & Shreve 1992)。尽管翻译研究的方法纷呈不一,但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意在揭示翻译实践与研究中蕴含的文化与因素(参见Venuti, 
1997)。  

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本西方译学研究代表作的考察,来看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一些特点。这三本著作分别为巴兹尔·哈廷姆(Basil 
Hatim)所著《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1997);哈罗尔德·基特尔(Harald Kittel)与阿明·弗兰克(Armin 
Frank)主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1991);丁达·戈尔莱(Dinda Gorlee)所著《符号学与翻译问题》(1994)。就这三本书来说,哈廷姆的著作可视为上文提到的第一大研究派别的典型著作,基特尔与弗兰克的书则是第二大派别的一部代表作。这两大派别尽管大相径庭,但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与此相对照,戈尔莱的《符号学与翻译问题》一书则是纯理论研究的代表。通过对这三本书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管中窥豹,看到当今西方两个主要译学研究派别的某些特点,而且可以对西方的纯理论研究略有了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一  
近二十年来,对比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将这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哈廷姆的《跨文化交际》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努力(详见Shen 
1999)。哈廷姆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语篇处理的理论模式。它包含语境、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这三大部分。在探讨语境时,哈廷姆主要采用了语域理论(the 
theory of register),但将符号学和语用学(主要用于意图研究)也纳入了语域分析,如下图所示(Hatim 1997:22):  


哈廷姆认为“规约性交际”(Institutional Communicative Transaction)、“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ion)和“符号互动”(Semiotic Interaction)这三种语境成分对于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以该模式为框架,以与阿拉伯语之间的翻译为分析对象,对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就语篇类型来说,哈廷姆区分了说明文和论证文这两大类。就语篇结构而言,哈廷姆主要对段落划分、嵌入主文本中的次文本的作用等展开了讨论。至于语篇组织,哈廷姆探讨了文本中的主谓递进、句间衔接手段、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等多种因素。该书在围绕作者提出的语篇处理模式进行了充分讨论之后,又扩大范围,针对语篇类型与礼貌策略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待来自两个不同文化的文本以及如何翻译非虚构性文本中的反讽性成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总的来说,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与众多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译学研究论著相类似,该书以一个理论模式为中心,逐层推进地展开讨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2) 
与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该书十分强调情景语境的作用。譬如第11章在探讨语篇中表达情感的语言手段时,注重对权力关系和和意识形态之影响的探讨。(3)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该书探讨的是超过句子这一层次的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并关注这三个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参见Nord 1991)。(4) 该书还注重对翻译总体策略的探讨。譬如在探讨直接/间接引语时,哈廷姆指出阿拉伯人在写报导时,习惯用间接引语。在将英文新闻报导中的直接引语译入阿语时,译者应采用一种间接的或者“半直接”的形式,这样方能在修辞功能上达到对等。由于以上这些特点,该书较好地揭示了语篇的组合机制和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洞见。正如诺伊贝特和施莱夫所言,语篇语言学模式将翻译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的层次上,而不是句子和词汇的层次上”,因此为译学研究提供了“比句子语言学更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Neubert 
& Shreve 1992: 24 ) 。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不仅致力于将对比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运用于翻译研究,而且注重通过翻译研究来和丰富这两个语言学派。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仅仅将语言学模式当作工具的译学研究。该书证明“在进行对比分析时,若不以话语为基础就无法达到完整。同样,缺乏对比基础的话语分析也难以达到完整。翻译则为语言对比提供了最为适用的研究框架。”(Hatim 
1997: xiii)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与以语言学模式为基础的译学研究形成对照,采用历史描写主义方法的译学研究一般仅关注文学文本。基特尔与弗兰克主编的《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是这一新的译学研究潮流的代表。这部的作者均为德国戈廷根文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学者。该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三篇,集中探讨在18世纪的德国,通过法语这一中介将英文作品间接译入德语的翻译实践。第一篇论文根据法国对译文影响之大小和德国译者对于法国的不同态度,将间接翻译英国小说的译者分为四类,并对造成他们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揭示出18世纪德国翻译文化的复杂性。第二篇论文通过实例论证指出:虽然以法语为中介的文学翻译在1770年左右就已销声匿迹,但在非虚构性文本之范畴,这种间接翻译一直延续至18世纪末。该文对造成这两者不同步的各种历史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三篇论文专门探讨了以法语为中介的本雅明·福兰克林自传的德译。该文分析了福兰克林自传的不同译本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其蕴含意义,并挖掘了造成这些不同特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动态因素。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第二部
上一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