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翻译中几个标准的认识(2)

2014-10-02 01:15
导读:大的力量,而改写就是操纵。是改写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换句话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和的现象。译者做
大的力量,而改写就是操纵。是改写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换句话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和的现象。译者做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自然就提升到操纵者的地位上。三,译者的征服者身份。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产物。译者总是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出发来处理翻译中所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译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罗马人就是征服者,想掠夺战利品似的来利用和掠夺希腊的文化产品。译者的身份是征服者,主体性作用发挥到极致。”(朱耀先,2008)
  对于尼采的“翻译即征服”我并不是十分认同,他的这种思想是在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一种极端表现,它强调和夸大了译者的主观臆造性。而且大尺度的自由发挥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原文作品翻译的意义。
  (2)归化的理由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了如下的理由:(1)把原语的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2)因为翻译就是交际,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尽量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3)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的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的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4)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译者应尽可能是源语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5)从交际的观点看,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郭建中,1998)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我国的归化与异化
  中国的翻译源远流长,异化和归化之争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最为激烈,鲁迅、瞿秋白、陈西滢都加入了争论的行列。当时白话文已经开始发展,异化翻译客观上丰富了表达方式,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鲁迅先生一直都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他认为异化能够丰富汉语句法引进文化,提升汉语。可是异化对中国的翻译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在中学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遇到“When”时,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就一致翻译成“当……的时候”,有的时候过度异化会造成我们的思维程式化,所以在句法结构方面如果还是一贯的坚持异化,就会出现一些弊端,诚如思果先生的一段话:“我最近才发现,我做的并不是翻译研究,而是抵抗,抵抗英文的‘侵略’,英文的‘帝国主义’;我相信中国人写了几千年文章,说了几万年话,用不着跟别人学,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意,遇到说法不同的时候,我就不服气,费力也要找出中文原来的表现法和字眼来,如此而已,倘使别人觉得英文的表现法新奇,他尽管采用好了,八年抗战,中国军民流血流汗,千辛万苦,所为何来?如果一开始就投降,什么麻烦就都没有了,如果我们对英文投降,不必研究什么翻译……”(思果,2001)
  当然,思果的说法有些激进,但是在句法结构方面,我们翻译外国作品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灵活一些,而不是程式化显得生硬呢?在文学翻译方面,我个人还是很喜欢异化的,异化是提高中国文学翻译水平的必由之径,在运用异化的时候,我们不能有太浓的“翻译腔”让读者不解,应尽可能地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译文要通顺。
  异化和归化的辩论将会一直存在并继续,但是不论如何,译入语的读者能深入的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要表达的思想是重要的,我们国家对外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宽容,异化的翻译也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不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采取哪种策略,由于归异在我们的文化中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一直共存,平分秋色。
  
  三、功能对等与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和形式对应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逐渐完善起来的一对术语。功能对等理论是从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的,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
  1.功能对等
  作为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奈达在1964年《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形式对应”(Formal equivalence)(Nida,1964), 1969年,在与查尔斯·泰伯合写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将“动态对等”换了说法,叫“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Nida,1969)。在1993年上海出版社版的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语言、文化、翻译》)他又谈到了“效果对等”:“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判断译文的优劣不能停留在有否对应的词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重要的是接触译文的人有何种程度的正确理解。所以,谈效果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Nida,1993)也就是说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中信息的反应,应与原语接受者对原语中的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简言之,原文读者读原文所取得的反应和译文读者读译文的心理反应相似。而译语读者对译作的反应是翻译质量的唯一标准。
  2.形式对应
  奈达对形式对应的定义前后是有差别的,他先是认为这种译法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找到最接近原文的对等成分。后来有认为在形式对应的翻译中形式得到了保留,而意义却会丧失或是得到扭曲。所以,奈达眼中的“形式对应”就是“死译”了。正象申丹提出的“形式对等的翻译基本上是以源语为中心的,他以最大限度地显示原文中的形式与内容为目的。它努力再现多种形式因素,包括:(1)语法单位,(2)词的用法上的一致性,(3)源语语境中的意思。再现语法单位这点可以表现为:(a)用名词翻译名词,用动词来翻译动词等等;(b)保留所有短语和句子的完整性(不打乱也不重新调整句法单位);(c)保留所有形式上的标记,例如标点符号、分段符号及诗歌中的缩格等。”(申丹,1997)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功能对等与形式对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判断译文好坏的标准由原来的原作变成了译做读者的心理反应。这种改变是巨大的,因为原作是客观的,原作者的心理反应会带有主观色彩。由于原作和译作读者的多样性,必然就有反应的多样性。所以读者的反应千差万别,我们是以哪一个为标准呢?大体上看,用功能对等原则译出的句子符合译入语行文的习惯,没有翻译腔,一看就懂,但有可能漏掉或歪曲原文的信息。形式对等则要求在语言的形式上译文和原文保持的对应。形式对等过于死板,缺少灵活性。我们在翻译中二者必须辩证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翻译中三种标准的再回顾,我发现功能对等与形式对应,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的讨论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只是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很一样,,它们的争论必将长期存在并丰富发展。在翻译的实践中我们应该辨证的处理这些标准,力争翻译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来。
  
  参考文献:
  [1]Chambers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Edinburgh:Chambers Harrap,1995.
  [2]Douglas Robinson.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rch Press,2006.
  [3]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Towards a Sc
上一篇:商标的翻译方法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