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政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自主意识(3)
2014-11-02 01:05
导读:在翻译实践中,考虑到文化差异,相当部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证形态应进行适当变易易形或易义,而不能一味按源语文本语义翻译的手法死扣原
在翻译实践中,考虑到文化差异,相当部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证形态应进行适当“变易”—易形或易义,而不能一味按“源语文本语义翻译”的手法死扣原文结构和命题意义,防止对文本的文化意识表面浅显的形式不适当的关注。功能主义观照下的翻译目的论,以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学理都强调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主意识,都要求在翻译实践中紧扣原文内容以体现与作者相关的个性文化特色的有度张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文化思维范式和价值观。语言作为一种“言谈方式”是和整个“一般性的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语言是以一个体系同文化中的思想体系相联系的,从语言的整体构建中,我们便可窥见相应的文化思维方式,即文化,心理,哲学形态与语言表证结构上的互为一致关系。反过来,文化上的思维方式,哲学,心理,美学价值等亦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民族语言的结构特征,深刻理解民族语言在纷繁外表之下的文化规定性。从发生论看,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塑造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同构性,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和世界观。从制度文化、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学文化三个维度来探索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时政文本的翻译范式,首先我们必须关怀原文的语言表现形态,因为一种思维形态必须藉以某种语言形态加以表现。因此,汉语言的表现形态可以认为是汉文化背景下群体思维的外在表现形态。语言表现形态中出现的词汇本义的偏离、喻体的选择所引发的关联以及语言组合形式所包含的内涵和外衍均毫无疑问体现了汉文化群体的哲学思辨范式和审美价值体系。因此,对汉语时政文本的语言形态给予足够的关注,采用一定程度上的“阻抗式翻译”(异化)可以和有助于实践我汉文化的个性张显。当然,在翻译实践中,不能一味追求“形似”的阻抗式翻译,有时必须做必要的“变易”以追求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旨归。故尚“形似”的阻抗式翻译范式和“易形”而寻求“文化精神自主”的翻译范式的思辨观和方法论是互为的,而不是相斥的和悖论性的。现以“八荣八耻”的两种翻译方法为例,探讨“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时政翻译范式的基本原则: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语)
例1. Eight一honor and Eight一sh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