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教学中提高困难生听课效率问题的认识与
2015-05-28 02:04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对英语教学中提高困难生听课效率问题的认识与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内容提要l 困难生形成绝大多数和我们的教师教学方法有关。如
内容提要l 困难生形成绝大多数和我们的教师教学方法有关。如何提高困难生的听课效率值得我们每一个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为之探索与实践。l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智力和学习环境是学习英语成败的主要因素。在“托底”的初级中学中,唯有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环境才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l 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到的新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l “关注困难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高听课效率”的英语教学实践,有助于促成每一个学生的语言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困难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l 树立信心,克服偏见;分层要求,循序渐进;关注过程,科学评价是对待学习困难生的总体要求。改善困难生观察力缺乏、注意力涣散、记忆力薄弱、思维力狭窄、想象力单调等诸多的弱点是提高听课效率的有效手段。 l 学习困难生听课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高低。我们的教师若善于成为困难生强项的发现者,达成或实现困难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还是有希望的。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但我们同样也不可否认的是,在初级中学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生的形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可从困难生形成的类型看,又绝大多数和我们的教师教学方法有关。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善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困难学生的听课效率更值得我们每一个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为之探索与实践。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应试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升学,其核心是淘汰式的片面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切实反映出基础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同样也要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历史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是围绕着少数优秀的学生而展开的。在这样“高”、“精”、“尖”的教学氛围里,困难学生的形成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少数的所谓的优秀学生也更多地存在着“听不懂,说不好,读不快,写不出”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爱护学生,不仅仅是指爱护学习比较优秀的,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学习有困难的、跟不上整个集体教学进度的学生。正像罗马大厦不是一天就造成的一样,学习困难生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一月、一年里形成的。在我们初级中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要向每一个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更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弥补那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旧知识,去“修缮”他们经年累月所积累下来的心灵创伤。 在笔者所教学的8年教育实践中分析发现,初级中学中英语学习困难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 认为自身智力差,无学习英语的天赋,干脆完全放弃的。 2. 学习兴趣不能持之以恒,英语成绩上不去,产生了严重的学习焦虑情绪,以致对学习英语产生“反感”和“厌倦”的。 3. 在学习过程中知识链脱节,问题堆积增多,知识漏洞无法弥补,积重难返的。 4. 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在语言实践中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的。 5. 教师教学方法有误,学生成绩差,采取简单的放任或粗暴的训斥,使学生学习英语形成心理障碍的。 以上五种成因,前四项是属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最后一项是属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从比例看,虽然是学生因素多于教师因素,但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教师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智力和学习环境是学习英语成败的主要因素。而在我们这类“托底”的初级中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智力等因素要加以改善,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唯有学生的学习环境(或者说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才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 当然,全新的ID离不开传统的归类分析、层级分析、信息加工分析和ISM分析(解释结构模型)等教学方法。在传统的ID基础上,新的ID更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景设计。情境创设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如
数学、物理、
化学等理科内容,则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如语文、
外语、历史等文科内容则要求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这两种教学环境的设计均离不开“help”系统,以便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而这个“help” 系统在课堂中的表现便是教师。 在初级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help”系统的作用尚不是十分的明显。面对一个教学班级近半数的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对教学环境的创设作用非常重要。作为一门非母语的语言学科,学习环境选择和营造是师生教学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学生在教学中最缺乏的是英语语言环境。其一方面是课堂上并非真实交际,只是一种交际演习,或称为准交际,学生交流的要求并不迫切;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能用母语交流,因此用外语交流的心情也不迫切。1972年,威尔金斯(D.A.Wilking)在《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意念大纲》一文中认为:为了使学生能在各个交际场合最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要对各个具体的交际情景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决定什么是学生最需要学的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才能提出学生各种场合进行交际的最起码要求。要营造一种情景,一种氛围,一种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的环境条件。这一点正是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所缺乏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用一根尺评判每一个学生,是促成更多困难生产生的关键,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围绕着学校的“分层递进、重心下移”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有意在教学班中尝试“关注困难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高听课效率”的英语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一、 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非母语的学习环境,积极促成每一个学生的语言素质的提升。 语言素质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从语言教学的目的来看,提升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当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主要指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体系,能辨别和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它强调使用语言的准确性。语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即席表达能力和话语能力,它强调使用语言的流利性和得体性。 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语言知识只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在使用语言时,除要遵循语言的构成规则外,还应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即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情景中的具体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大胆在课前的5分钟,让学生围绕社会、学校、班级中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free talking”。针对学习困难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允许他们大胆启用“help”系统,由教师代为问答,学生再模拟重复。八年级第二学期英语教材中有一篇《A Bank Robber》的课文,笔者在过去的教学中发现不少困难生,特别是男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就创设了让学生表演小品的ID,如此,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困难生在前期自学、反复操练、心情开朗的条件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论英语学习与动机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