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东西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
2016-08-26 01:04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浅论东西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研究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对学习、交流,以及翻译英汉语言
摘要:研究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对学习、交流,以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感性与理性 、本体与客体、宗教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宗教;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从一种语言中可以反映出使用该语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必然要饭应该民族的社会现实 ,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 ,道德价值、
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制约。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具有民族特征。实际上,文化涵盖了社会中的一切现象, 包括语言,而语言又是被用来记录一个民族所有的变化。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背景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这种语言的学习者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极为必要。因此研究东西文化的差异对我们研究,交流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 以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感性与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极重个人的感受,强调顿悟的作用。这种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到极致,例如禅宗把庄子,玄学以及佛性的本体融合在一起,主张取消一切理性,依靠直觉在霎那间顿悟。这种思维方式在汉语中表现主要是句子之间的跳跃性大,中间缺乏形式上的联接,使得汉语的句式和行文如山间溪水跳跃,抖动,但始终前行。如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段: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的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净的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与汉语的思维方式相反,英语民族则是理性思考,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判定和推理,最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种理性在语言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为句式整齐,行文严谨,各个句子之间逻辑性强,整个架构成星系装分布。例如:
She is such a sympathetic lady that a sad movie always stirs her sympathy..
她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一场伤感
电影就足以让她产生怜悯之情。
而上面提到的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的一段如果翻译成英文,则需要找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加必要的关联词,调整句式以及句子顺序,把原来的流动结构转换成核心结构。请看如下译文:
Xiangzi wanted to find a place to sit down and mull things over. Even if he only ended up by cring ,a t least he would know why. Envents had moved too fast for his mind to keep up. But there was nowhere to sit, since everywhere was covered with snow. All the little teahouses were boarded up as it was after ten, and had one been open he couldn't have gone in anyway. He wanted to find somewhere quiet, because he knew theat his tear filled eyes would brim over andy mintue.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先找出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即"祥子"找地方和坐下想(to sit down and mulls things over)、茶馆上门和时间(boarded up as it was after ten)、找清净的地方和眼泪落下来because he knew theat his tear filled eyes would brim over andy mintue三对句子的关系,然后重新按照逻辑关系组合,把原来三个长句整理成五个句子成分整齐的主谓结构。所以说,翻译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转化,语言只是其思维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