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1)(2)

2017-07-23 01:02
导读:(三)考试与升学问题 课改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与当前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现行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局限于
(三)考试与升学问题课改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与当前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现行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局限于考学生某一方面,不能很好涵盖三个发展维度,还不能体现对人多方面能力的测试。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克服此矛盾,使考试内容贴近新课程。要解决复杂的人与薄弱的评价理论之间的矛盾就要明确两个问题。现阶段,考试仍是选拔人才的较好方法,不能简单地给以否定。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要解决教育资源问题,竞争在所难免。竞争要求找到一个全社会都能普遍认同,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客观、公正、公平的刚性判定标准和方式。现阶段,这个标准和方式还只能是现行闭卷考试。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课改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需要找到它们的结合点,课改不能脱离实际。如果说课改后,学生反而考不上大学,失去深造机会,成为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广大学生家长不会答应,课改也将推行不下去。可以预见,课改后的一段时间内,升学考试的形式仍要保留,但要在可能范围内改革内容。考试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测试,更注重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更注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使考试内容与新课程理念更加对应。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四)课程实施的形式与内容问题一是课堂上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经常有把“问答”当做“对话”。“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老生常谈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所问问题学生通常能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不能不对我们部分教师的创造性表示怀疑。现在的教育是鼓励鼓励再鼓励,鼓励与夸奖的滥用,结果许多孩子都被鼓励坏了,成不了大器。而我们的一些教师自己却缺乏创意,这些教师是否学会了启发?二是把自主变成自流,不尽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把作业还给学生。这一切都还给了学生,那我们教师干什么?难怪部分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透、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私下说:“新课程改革太好了,我们真正解放了。”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三是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四是新瓶子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仍不能从旧的习惯中解脱出来,被旧的课程体系严格束缚住,教师根据大纲教,学生根据大纲学,考试根据大纲考,教与学被统得很死。在此大纲下,尽管课本难、繁、偏、旧,仍然是教师教课本,学生学课本,考试考课本,考完扔课本。面对新课程教师无所作为。五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上一篇:谈中国饮食文化翻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