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翻译中的几个问题(3)
2017-08-12 06:37
导读:先标明国家,然后依次是省份,城市,行政区,街道,住宅区,门牌号。而美国人正好相反,顺序是从小到大,依次是门牌号,住宅区,街道,行政区,城
先标明国家,然后依次是省份,城市,行政区,街道,住宅区,门牌号。而美国人正好相反,顺序是从小到大,依次是门牌号,住宅区,街道,行政区,城市,州名,国家。在时间表达上,中国人的顺序是年→月→日→时;而美国人则是时→日→月→年。这里就包含了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差别: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即思想上倾向于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美国人偏好分析思维,即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或者是将他的各种属性,方面等区别开来。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
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对周围信息的编码结构,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编码方式,即不同的语言文化的遣词造句,断落安排,篇章结构都是有区别的。在跨文交流中,人们容易受到先入为主意识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于自己相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对方的文化行为。一席讲话或一篇文章,在甲种文化里的人看来是思路清晰,符合逻辑的,在乙种文化中的人看来却思路混乱,比较费解。由一种思维方式编码出来的语言信息发出后,接受者使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码或重新组织,就可能产生歧义,出现误解,甚至导致文化冲突。所以,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间桥梁,翻译工作者必须了解跨文化交流的特点,明白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灵活转换思维方式,消除跨文交流的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的转换。下面以中英文的遣词造句,行文安排等方面的对比为例说明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三维文字,这是典型的综合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产物。而英语是典型的表音文字,不考虑英,形,意的结合,这也体现了英国人倾向逻辑思维的习惯。在说话和行文的遣词方面,中国人倾向于用形象的思维方式,喜欢用华丽的词藻,形象的比喻等修辞使文章鲜明生动,有声有色。在报刊,电视,电台上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华丽,抒情的文章或报道,并且拥有忠实的读者或听众。然而对于国外的读者或听众来说,文章里华丽的词藻,煽情的描写不但不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反而会减少交流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认为是空话连篇,夸大宣传。例如我国某城市举办的桂花节上印刷精美的宣传单上,其中一段文字如下: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 各种桂花竞相开放,争艳媲美。有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花开得四季桂等。进入桂园,阵阵芳香扑鼻而来…
这段文字大量使用四字成语,词藻华丽,对习惯形象思维的中国读者而言倒也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达到宣传的效果。而对于能读懂汉语的国外读者,他们会认为这段文字不仅不知所云,而且充满过度的夸张色彩,引入发笑。如果把这段文字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不仅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应的修饰词汇,而且过多修饰词的叠用也会给英文读者重复,堆砌之感,达不到宣传的效果。所以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删减掉累赘的修饰性词汇,改用简单概括性的语句。参考翻译:
The park of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of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ss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思维方式还可以影响到人们说话及写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形式,以及说服人的方法等。中国人的思维和写作方式是曲线式的,作者多围绕一个主题绕弯子,可称为“曲径通幽”法。古人有言“文似见山不喜平”,“平”则呆板,枯燥,很难动人。所以在叙事或议论时,中国人往往不是直接切入主题,而是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引经据典,最后达到要说的要旨。而西方重逻辑思维方式,多运用直线式的叙述方式。行文往往直接切入主题,然后将主题分成一系列的小的论点,用例子或者阐述支持小的论点。再看上面举的例子,正文宣传单里首先罗列出各种各样的桂花,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最后出现总结性的句子:“进入桂园,阵阵芳香扑鼻而来”。而在英语翻译文本中,译者充分考虑到中英文在篇章布局上的差异,首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点明主题,再做详细解释说明,这种结构安排符合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所以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中灵活转换,用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对另一种文化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使其容易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使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