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非有复译不可(2)

2017-08-13 01:11
导读:由于本文主旨在于用翻译的历史性原理来解释复译现象,不在回顾翻译的发展史,加之上文重点论述了翻译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在本节作者将主要阐述翻译

  由于本文主旨在于用翻译的历史性原理来解释复译现象,不在回顾翻译的发展史,加之上文重点论述了翻译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在本节作者将主要阐述翻译历史发展的无限性。
  按照伽达默尔的理论“文本是开放的,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因此,它是超越生成它的那个时代的。这是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它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基于以上的观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的作者,张德让认为“由于理解的历史性,文本的意义也永远不会在某一点上被固置、被规范,而永远处于向未来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之中。”并得出结论“一部译作只能是对原作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和扩展,起本身却有不可能超越时空的‘不朽’”。这样从历史无限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文学作品的价值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一部译作只能是对原著的一种理解,一种阐释。文学作品是个相对开放的符号系统,他本身就需要人们不断去解读。任何一位译者,无论他学识、修养、翻译水平如何,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不可能穷尽对原作的生命和价值的认识。他只能提供给读者一个尽可能接近原作的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解释,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接受意识是不同的,而且随历史发展而变化。想要一劳永逸的那出一个翻译的“定本”满足所有读者是不可能的。每个严肃的译本都深深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的历史性:翻译活动的形式与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大量的翻译实践也证明,“人类的翻译能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民族、国家的交往客观上呼唤着翻译,而翻译又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交流,而随着交往的增加,交流的扩大,又给翻译增加了新的可行性,过去无法翻译的,今天就可以翻译,今天翻译有困难的,也许明天就有解决的可能。”[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 结语
  
  复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如《翻译论》中所论述的“复译存在于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之中。正是因为有了不断的翻译,具体的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才被不断打破,其传播的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3]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认识到:正是翻译使文明得到延续和扩展;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都有赖于不断地被翻译。复译是必要的,上个世纪之初鲁迅先生就提出“非有复译不可”是极富智慧和远见的。
  
  注释
  1、引自《翻译论》第二章《翻译过程论》P115。
  2、引自《翻译论》第一章《翻译本质论》P74。
  3、引自《翻译论》第二章《翻译过程论》P125。
  
  参考书目
  许钧著《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许钧著《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许钧 袁筱一编著《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许钧《重复.超越——名著复译现象剖析》,《中国翻译》1994年第3期
  张德让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1年第4期
  邹振环著《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96年

上一篇:英语影视作品名称翻译处理方法刍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