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门诊处方调配差错原因及对策论
2013-06-25 01:07
导读:药学论文毕业论文,谈儿童门诊处方调配差错原因及对策论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目的:了解门诊调剂差错情况,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
摘要: 目的:了解门诊调剂差错情况,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7年50例门诊处方调配差错情况及产生的后果。结果:门诊处方差错原因主要有三大类型: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导致调剂差错14例,占28%;因药品名称、包装相似导致的差错19例,占38%;药师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的差错17例,占34%。结论:杜绝门诊处方调配差错是长期的工作,应加强防范意识。
关键词: 门诊;处方调配;差错;防范措施
由于儿童专科医院门诊药房具有处方量大、药品种类繁多的特点,如何避免处方调配差错,是每一位药剂人员最值得研讨的问题。门诊取药是患者就医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医院面对病人的重要窗口之一,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和声誉。笔者调查分析近五年来我院门诊药房处方调配的差错案例,以引起注意,加强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药剂科的差错记录。
1.2 方法
整理2003~2007年五年来门诊差错处方共50例,分类整理后进行相关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依据《处方管理办法》[1]对门诊处方调配差错进行分类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近五年来各类门诊处方差错类型如表1所示。
2.1 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
2.1.1 处方前记不全 处方前记包括科别、患者姓名、性别、门诊号或住院号、就诊时间、患者年龄、临床诊断等,但在我院的门诊处方上有一部分内容医师填写不全。有些项目如年龄,临床诊断不填写,药师对医师用药的合理性不能作出正确判断;有些项目不填写,虽不影响用药,但给患者取药带来不便,增加医患矛盾。如我院的磺棕合剂根据年龄分为不同编号,处方时编号应与年龄相符。表1 2003~2007年门诊处方差错
2.1.2 剂型、规格、浓度缺乏 如双氧水不同浓度用作不同用途,而不写清浓度的处方很常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1.3 药名不规范 有些医师图方便将药品名称不规范缩写,如地塞米松简写成地米等。
2.1.4 用法不正确或不清楚 把每日1次用量的药物误用为每日3次,需作皮试的药物,处方上交代不清楚等。
2.1.5 处方涂改未签名或字迹潦草 因医师处方字迹潦草,将“再奇”写得模糊不清,规格也写成“再克”的规格,药师和收费人员都误看成“再克”发出,当病人拿到药后到医师处询服用方法时,才发现差错,及时纠正,未造成事故。
2.2 因药品名称、包装相似导致的差错
药名接近、药品包装相似都易造成差错。如将“丽珠得乐”误发为“丽珠星”,将“薄荷油滴鼻液”误发为“酚甘油滴耳液”,将“卡舒宁”误发为“申捷”等。另外,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的交代及药袋书写或粘贴标签时产生的差错也较多。
2.3 药师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的差错
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剂量、用法的正确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1]。如医师将磺棕2号误写为磺棕6号,发药人没注意核对患儿年龄,将药发出,患儿服药3天后发现,来院检查小便正常,并请肾病专家详细给病人家长解释,得以安抚。
2.4 药师工作状态不佳导致差错产生
由于门诊药房工作强度大,特别是上午10~12点是门诊处方调配差错的高峰期(占40%),由于调配人员调配速度加快或过于紧张也可能造成差错的产生。
3 讨论
3.1 建议医院采用电子处方
我院门急诊应实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医生直接输入处方,药师通过后台配药系统接受收费系统的患者处方信息并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发药窗口的药师则使用前台发药系统及患者就诊磁卡读取处方信息并发出药品。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功能,实现处方无纸化,一方面有效地规范了医师处方,避免医师处方书写错误或不规范(如不正确的药物剂量、剂型、数量、用药途径、浓度、用药次数、用药次序、字迹潦草、简写、小数点不明确,用字母、药名的前缀或后缀来代替药名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