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常用抗生素与输液溶液的稳定性研究论(2)

2013-08-07 01:12
导读:3.3 ATP与常见抗生素配伍稳定性 头孢拉啶与ATP配伍在25℃,38℃观察,8 h内溶液外观澄明,pH值无明显变化,可配伍;氨苄西林与ATP配伍在25℃,38℃观察,6

  3.3 ATP与常见抗生素配伍稳定性 头孢拉啶与ATP配伍在25℃,38℃观察,8 h内溶液外观澄明,pH值无明显变化,可配伍;氨苄西林与ATP配伍在25℃,38℃观察,6 h内含量,pH值、颜色无明显变化,可配伍;苯唑西林与ATP配伍在6 h内pH值、吸收度及溶液外观均变化不大,可配伍;硫酸链霉素与ATP配伍2 h后产生结晶,二者不能配伍;青霉素G钠与ATP配伍在25℃,38℃观察,8 h内混合液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可配伍;乳糖酸红霉素与ATP配伍5 h内pH值、吸收度及溶液外观均变化不大,可配伍,5 h内使用;磷霉素钠与ATP配伍2 h内有沉淀产生,不能配伍;硫酸庆大霉素与ATP配伍2 h后产生结晶,二者不能配伍;硫酸阿米卡星与ATP配伍6 h内pH、外观、含量基本不变,可配伍;硫酸妥布霉素与ATP配伍2 h内有颗粒状沉淀,不能配伍;头孢唑琳钠、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替硝唑、甲硝唑和ATP配伍6 h内pH、外观、含量变化不大,可配伍。
  3.3 ATP与常见抗生素配伍稳定性 头孢拉啶与ATP配伍在25℃,38℃观察,8 h内溶液外观澄明,pH值无明显变化,可配伍;氨苄西林与ATP配伍在25℃,38℃观察,6 h内含量,pH值、颜色无明显变化,可配伍;苯唑西林与ATP配伍在6 h内pH值、吸收度及溶液外观均变化不大,可配伍;硫酸链霉素与ATP配伍2 h后产生结晶,二者不能配伍;青霉素G钠与ATP配伍在25℃,38℃观察,8 h内混合液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可配伍;乳糖酸红霉素与ATP配伍5 h内pH值、吸收度及溶液外观均变化不大,可配伍,5 h内使用;磷霉素钠与ATP配伍2 h内有沉淀产生,不能配伍;硫酸庆大霉素与ATP配伍2 h后产生结晶,二者不能配伍;硫酸阿米卡星与肌苷配伍6 h内pH、外观、含量基本不变,可配伍;硫酸妥布霉素与肌苷配伍2 h内有颗粒状沉淀,不能配伍;头孢唑琳钠、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替硝唑、甲硝唑和肌苷C配伍6 h内pH、外观、含量变化不大,可配伍。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4 阿昔洛韦与其他常用抗生素配伍稳定性 头孢拉啶、头孢唑琳分别与阿昔洛韦配伍在37℃观察,8 h内溶液外观澄明,pH值无明显变化,可配伍;氨苄西林与阿昔洛韦配伍在37℃观察,6 h内含量,pH值、颜色无明显变化,可配伍;苯唑西林与阿昔洛韦配伍在6 h内pH值、吸收度及溶液外观均变化不大,可配伍;硫酸链霉素与阿昔洛韦配伍1 h内有沉淀产生,二者不能配伍;青霉素G钠与阿昔洛韦配伍在25℃,38℃观察,8 h内混合液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可配伍;乳糖酸红霉素与阿昔洛韦配伍1 h内颗粒状沉淀,不能配伍,5 h内使用;磷霉素钠与阿昔洛韦配伍2 h内有沉淀产生,不能配伍;硫酸庆大霉素与阿昔洛韦配伍8 h内混合液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二者能配伍;硫酸阿米卡星与阿昔洛韦配伍6 h内pH、外观、含量基本不变,可配伍;硫酸妥布霉素与阿昔洛韦配伍2 h内有白色沉淀,不能配伍。
  3.5 甲硝唑与其他常用抗生素配伍稳定性 头孢拉啶、头孢唑琳、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G钠分别与甲硝唑配伍在37℃观察,8 h内溶液外观澄明,pH值无明显变化,可配伍;硫酸链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磷霉素钠与阿昔洛韦配伍在1~3 h内有沉淀产生,不能配伍;硫酸庆大霉素与阿昔洛韦配伍8 h内混合液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二者能配伍;硫酸阿米卡星与阿昔洛韦配伍6 h内pH、外观、含量基本不变,可配伍。
  
  4 讨论
  
  本文从溶液外观及pH 值两个因素考察了其配伍的稳定性;根据《中国典》2005年版有关规定[3],在室温条件下配伍液的颜色改变、气泡产生及肉眼的沉淀生成、pH值的变化情况是衡量配伍液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一定温度和时间内混合液无色澄明,无颜色改变、气泡产生及肉眼可见的沉淀生成,pH值稳定,则提示药物配伍无理化变化,可配伍;反之,则其配伍后稳定性差; 本研究仅从理化性质角度对常见抗生素配伍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其及生化方面配伍因素的考察实验和有关配伍后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未作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
  2 叶冬梅,庞宇,林红坚,等.高效液相法测定母乳中奥硝唑的方法的研究.中国药房,2003,14(11):675.
  3 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 .化学出版社,2005,41:59-61.
上一篇: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