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渗出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论文
2015-03-08 01:46
导读:药学论文毕业论文,探讨渗出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目的:探讨渗出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与中西药联合治疗的
摘要:目的:探讨渗出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与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效果,防止聋哑症发生。方法:选择临床已明确断为渗出性中耳炎的患者65例(65耳),采用纤维鼻内窥镜直视结合中药服用治疗的方法。结果:6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无效2例(3.1%),有效23例(35.4%),痊愈40例(61.5%),总有效率达96.9%。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渗出性中耳炎简便,安全,疗效好,并发症少,可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渗出性中耳炎;中药;西药;纤维鼻内窥镜直视
渗出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科病[1],近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的主要疗法是抗生素和局部使用减充血剂[2],我院采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渗出性中耳炎6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200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渗出性中耳炎患者共65例,其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3~12岁,平均6.5岁,病程12周~1年。已排除下列情况:有明确的吸入物致敏原史;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严重的鼻中隔偏曲者;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急性发作者。在治疗前均告知患儿或家属本研究的目的及过程,并取得家属同意。症状以耳闷、耳鸣、听力下降为主,平均气导损伤15~25 dB,骨气导差15~25 dB。纯音测听:本组45例呈轻度传导性耳聋,20例呈混合型耳聋。声阻抗测试:40例呈B型鼓室图,25例呈C型,声反射均消失。
1.2 临床诊断
有下列相关症状之一:①揉抓耳朵或头面部,睡觉时摇头转颈,睡不安稳,易惊醒或哭闹不宁,不时尖叫。②鼓膜呈不同程度的充血,以鼓膜环部及松弛部为著;部分鼓膜完整但内陷,光维缩短、中断、移位、散淡或消失,较少鼓膜穿孔,有时鼓膜浑浊,透明度下降,急性者可见鼓室积液征阳性。③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显示低频损失为主。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头后仰20°,先用1%地卡因、1%呋嘛液彻底表面麻醉鼻腔及鼻咽部黏膜,纤维内窥镜由下鼻道进入至鼻咽腔,看清耳咽管咽口后,将耳咽管导管置入耳咽管咽口内并固定,再将事先在耳咽管导管中的肾盂造影管向内插送2.5~3.0 cm后,抽吸鼓室内积液,然后自管内注入气体,使鼓膜膨出,咽鼓管置管留置10 min,最后,边退管边注入少许地塞米松、呋嘛液、糜蛋白酶剂混合液0.2~0.3 ml。每周扩张注药治疗1次,直至恢复通畅、积液消失为止。同时所有患者配合中医治疗,中药方剂:柴胡6 g,苍耳子10 g、白芷3 g、辛夷3 g、茯苓6 g、泽泻5 g、菖蒲5 g、白术6 g、生地6 g、佩兰5 g、石斛6 g、杏仁6 g、甘草3 g。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 3~4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显效:耳堵、耳鸣症状消失,听力提高至正常;纯音测听检测骨气导差在10 dB以内;声阻抗检查鼓室压力图为A型曲线,峰值为0.3~1.5 mm。镫骨肌反射引出。有效:耳堵、耳鸣症状减轻,听力有提高;纯音测听检测气导较治疗前提高10~15 dB,但未达到正常,声阻抗检查鼓室压力图为As型曲线,峰值较正常偏低。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各项检查无明显改善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6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无效2例(3.1%),有效23例(35.4%),痊愈40例(61.5%),总有效率达96.9%。
2.2 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4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地塞米松引起2例头面部及背部皮疹,呋嘛液引起31例恶心、呕吐及轻微腹泻,皮疹并伴有胃肠道反应原因不明1例。除l例皮疹较重进行抗过敏治疗外,其他不良反应较轻,停药2 d后自然好转。
3 讨论
渗出性中耳炎,又称卡他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3]。引起渗出性中耳炎的病因较多,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炎症递质在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认为咽鼓管器质性狭窄或阻塞是引起渗出性中耳炎的原因[4]。目前研究趋向认为渗出性中耳炎的原因主要是免疫功能失调所致。而咽鼓管功能障碍并非是引起渗出性中耳炎的必要条件,但对延长中耳积液的病理状态起重要作用。而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才是引起渗出性中耳炎的条件,两者相结合是发生顽固性中耳积液的真正必要条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