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肢体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2)
2015-04-04 02:35
导读:3 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其中1例行肩关节离断截肢,1例行前臂中段截肢,其余肢体均保留,创面修复,1年后随访均无复发。4 讨论 4.1 关于临床表现特点
3 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其中1例行肩关节离断截肢,1例行前臂中段截肢,其余肢体均保留,创面修复,1年后随访均无复发。4 讨论
4.1 关于临床表现特点
坏死性筋膜炎在临床上以皮肤、皮下组织及浅深筋膜的进行性坏死为特征,一般不累及肌层,在文献报道中大多发生于腹部及会阴部等组织疏松部位,也可见于颈咽部,在这些部位发生时,大多起病凶险,在局部组织中蔓延较快,如不能及时得当处理,病人往往死于毒血症,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2]。而本病发生于四肢时则不然,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表现为慢性纵向蔓延,顽固不愈。这恐怕与肢体筋膜浅层组织较为致密、横向有筋膜组织间隔有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细菌的快速蔓延。本组病例的起病多在肢体轻微损伤之后,如封闭、针刀治疗,小切口手术或微小创伤,无1例发生于大的开放伤口之后。这一特点可能与致病菌主要为厌氧菌有关,即只有在微小创伤的条件下、厌氧菌才能在相对密闭的组织厌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国外对大宗该病的回顾性研究也观察到了同样的临床特点[3]。故对肢体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应主要依据以下临床特点:(1)肢体微小创伤后;(2)慢性炎症沿肢体纵轴蔓延;(3)肢体溃疡创面可无典型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4)全身症状较轻,可伴有短暂发热或不发热,病程长者可伴有全身消耗性症状,如低蛋白、贫血、消瘦、精神萎糜、食欲不振等;(5)任何单纯抗生素治疗无效。
4.2 关于治疗
围手术期全身综合支持疗法是治疗本病的重要保证[2、4],对病程长,出现全身消耗性表现者应及时给予支持和调整,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及水电解质系紊乱,加强全身营养,及时治疗影响本病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深静脉栓塞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局部溃疡创面的彻底清除是治愈本病的关键。首先要保证清创的深度和广度。肢体坏死性筋膜炎一般不突破深筋膜很少累及肌层,在深度上一般达深筋膜层即可,如病程较长、较重,深筋膜颜色污暗或变为黄绿色时也可一并切除。如部分肌肉受累时也可将其部分切除。广度是指创面的边缘范围,出于潜行蔓延是该病的特点,在清创时应将创面边缘至少1cm以上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予以切除,特别是肢体长轴远近两侧的创缘更应注意,直到直视下见不到任何坏死组织为止。即使如此仍很难保证一次性清创彻底,事实上在本组及其他文献报告中,清创次数大多需2次以上[3],这说明细菌感染的范围往往超过作者直视下所估计的范围。如术后数天内发现创面仍不清洁,有分泌物或潜行性破坏,应立即行第2次清创,彻底的清创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应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