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论文(2)
2015-04-27 01:43
导读:2 温病学时期 温病成学说 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率先发明“戾气”为温(疫)病的病因,推出“戾气学说”。后通过周扬俊、刘奎、舒诏等人的研究
2 温病学时期 温病成学说
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率先发明“戾气”为温(疫)病的病因,推出“戾气学说”。后通过周扬俊、刘奎、舒诏等人的研究,刷新了人们对温病的认识。温病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在吴又可及王履以前,温病伤寒已开始分道。北宋庞安时首开温病门户,将温病分为二类,一是由伤寒复感异气而变成的温病,二是具有传染性自受乖气而成的天行温病,如青筋牵、赤脉攒、白气狸、黑骨温、黄肉随等。继庞氏《伤寒总病论》后,朱肱《活人书》也提出了“温、热”不同于伤寒的论证。温热之别,是由二者风热之多少为义。温病还有新感、伏气之异。南宋以后,温病学又增加了新内容。郭壅《伤寒补亡论》提出新感温病之说:“春时触冒,自感风寒而病,发热头疼身痛,既非伤寒,又非疫气,故称春温或春感。”还一再辨明冬感与春感之异,云春感“不传经”、“皆以温气治之”等。宋金时北方,因传染病流行,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等人虽都未放弃伤寒名号,但其论病之因,已有主寒、主热、主虚、主实之异,尤其是刘河间主火说,主用寒凉药,以治所谓“伤寒”,实际上已启温病治疗之端。明·王履推崇刘完素表里双解的方子,倡温病邪气“自内而外说”,而更重视温病攻里法:“治温热病,虽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温病……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把温病研究提高到了新阶段。
自从王履提出温病伤寒不论在病候上或治疗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后,人们逐渐改变了伤寒的概念,《温疫论·序》说:“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即如伤寒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喻昌,亦在《尚论春三月温证·自序》中说:“况于触冒寒邪之病少,感发温气之病多,寒邪伤人十之三,温病伤人十之七”。伤寒的范围日趋缩小。另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是,伤寒学派内部此时还在就《伤寒论》原文是否错简、脱简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鸣,因而此时有关伤寒的著述虽多于前朝,但多不出方有执、喻昌、徐大椿、柯琴之途。与伤寒情况相反,温病学却在与伤寒学派的论争中迅速发展。通过寒温之辨,罗各种传染病于温病之中,有关温病的各种研究著作日益增多。18世纪30年代温病学又进入了新境界。叶桂著《温热论》,发明了温邪为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建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及温病的特殊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叶桂之学风行50年以后,又有淮阴人吴瑭根据叶氏之学和自己经验,于公元1799年著成《温病条辨》,把温病学的研究推向高潮。他以上中下三焦为纲分别系统叙述了温病初、中、末期的症候、诊断及治疗,又根据各种温病的传变特点,将其依次分布于三焦之中,如风温系上焦,湿温布中焦等。吴氏的三焦证治体系和叶桂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