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论文

2015-04-27 01:43
导读:药学论文毕业论文,浅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
摘要: 《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

关键词: 绍派伤寒;寒温一统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通俗伤寒论

绍派伤寒,始于明代,盛于清、民国时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阐扬补充了张机六经辨证体系,又吸收了叶、薛、吴、王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体系,独张异帜于浙江绍兴,其原因及其复杂。学术上的医圣六经辨证地位、温热类传染病的多次流行、吴又可《温疫论》的出版、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的相继崛起、经方与时方的争论、伤寒与温病的争鸣、对四时外感病临证经验的不断结累、及绍派医家的勤践苦学与思考探索等等,这些均为绍派伤寒的形成、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场景。可以说,《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 1 伤寒论时期 伤寒概温病  《内经》、《伤寒论》有温病之名,晋宋以降,代有补充发挥,但终不越《伤寒论》樊篱。观念上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治疗上则以六经证治体系为实施准绳,温病附于伤寒之中。晋·王叔和《脉经》例五种伤寒,除伤寒、重暍外,其中就有热病、风温、湿温。《难经》也言伤寒有五,归温病、热病、湿温于伤寒麾下。晋·陈延之稍有发挥,别天行、温疫于伤寒,《小品方·热病门》指出:“古今相传……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惜不为时人所重。以后《巢氏病源》于温病又间有发挥,在《时气令不相染易候》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多相染易”。明确指出“乖戾之气”这一外界有害物质为传染病发病及流行的原因,但囿于议论简略,缺乏论证。《千金》仍以温病附伤寒,《外台》叙天行温疫证候,也几与伤寒同,直至北宋官修《太平圣惠方》时,干脆不为温病另立门户,而散于热病诸门。这种情况,诚如《世补斋医书》所说:“《伤寒论》是五种伤寒之总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温病没有大的发展,然温病的发生及流行却有增无减。据笔者统计,北宋疫病流行13次,明公元1408~1643年间,大疫流行19次,清267年中,疫病流行竟达64次。正由于此,六经证治体系,面临着温病的挑战。六朝时《深师方》指出:“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呈现对热病表里同病治疗上的困惑。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也对温病治用伤寒法颇多感概:“四种温病(即王叔和归入伤寒的四种温病),败坏之候,自王叔和后,鲜有炯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律)作伤寒行汗下”,“四种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六经证治体系难以解释温病,难以指导临证。以后的韩祗和、朱肱、刘完素等人虽着意探索温病,然与现实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明初王履《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曾评说:仲景所叙伤寒三阴寒证,祗和“求对于春夏温、暑之病”,须“知温暑本无寒证矣”。“朱奉仪(名肱)作《活人书》,累数万言,于仲景《伤寒论》多有发明”,但惜其“每每以伤寒温暑混杂议论,竟无所别……自奉仪此说行,而天下后世蒙害者不无矣”。“至于刘守真出,亦以温暑作伤寒立论……也不无桂枝、麻黄难用之惑也……故其《原病式》有曰‘夏热用麻黄、桂枝之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黄,或斑出矣。”王氏最后感慨道:近代先觉,竟“不示伤寒、温、暑异治之端绪”。王氏虽创伤寒温病异治之说,但却有伤寒温病混称之嫌,他以伤于寒即病与不即病二种情况分伤寒与温暑其类,又据“由其原(病因)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统温病,事实上也不清楚温病的病因也别于伤寒,因此直至明末,温病的治疗尚无多少的改善。明末吴又可《温疫论·序》说:“崇祯辛已,疫气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不死于病,乃死于医”的现实,孕育着温病学的新发展。
上一篇:探讨慢性扁桃体炎的护理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