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随着人们对哮喘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的重点已从单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转为以预防、防治气道炎症为主的综合治疗[1,2]。现就近年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物,长期持续吸入激素类药物,已被认为是针对反复发作哮喘的“治本”方法之一[2]。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如白三烯及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对β2激动剂的反应性。激素是治疗急性严重哮喘、慢性哮喘的首选药物。主要有全身和吸入两种途径。全身使用又可分为口服和静脉注射。口服常用泼尼松和泼尼松龙,通常用于急性发作、病情较重或严重哮喘发作的病人,可采用大剂量、短疗程。病情控制后及时减量或停药,以减少全身副作用及皮质激素依赖性的发生。一般口服泼尼松龙40mg,每隔4~6h1次,或静脉注射琥珀酸可的松每次100~200mg,每日400~800mg,最好3~5d停药或减量。吸入激素由于剂量小,经吸入后易于在气道形成有效浓度,直接作用于气道,而到肺泡后很快被酶破坏,进入血液后又被肝脏灭活,因此没有明显的全身副作用。所以激素的吸入是目前治疗哮喘,特别是慢性哮喘治疗和季节性发作哮喘预防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品种有丙酸倍氯米松(BDA、必可酮)和丁地去炎松(BUD、普米克);后者的局部活性是前者的1.6~3倍,吸入后代谢速度比前者快3~4倍,在肝脏内很快转化为灭活的代谢产物,故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比丙酸倍氯米松小。借助定量雾化吸入器(MDI)或干粉吸入,有较强的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通常需要连续、规则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因此,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应与β2激动剂或茶碱类合用。先吸入β2激动剂5~10min后再吸入糖皮质激素。成人每日吸入BDA400~600mg。局部的副作用主要是口咽部真菌感染,有效的清洁口腔可以预防[1,2,3]。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 茶碱;茶碱作为治疗哮喘用药已50余年。由于哮喘研究的进展和各种类型抗哮喘药物,尤其是吸入皮质激素的问世,茶碱类药物的使用大大减少,在发达国家茶碱曾被贬为三线支气管舒张药物。其作用机制包括非特异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同功酶,在受体水平上拮抗腺苷,并可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近几年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茶碱具有抗炎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等,这些作用实际上可能是茶碱治疗哮喘的重要机制[1,5,6,7]。口服氨茶碱和控释型茶碱,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通常剂量6~10mg/(kg?d)。静脉滴注氨茶碱,用于哮喘急性发作,重症病例且24h内未用过氨茶碱者,首次剂量为4~6mg/kg,继之以0.6~0.8mg/(kg?d)的速度静脉点滴,以维持其平喘作用。茶碱的缺点是代谢不稳定和安全范围窄,需小心用药并监测血清浓度。务必注意药物浓度不能过高,滴速不能过快,以免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突然死亡。对于老人、幼儿,心、肝、肾功能障碍及甲亢者更需慎用。
3. β2受体激动剂(β2激动剂);β2激动剂可舒张气道平滑肌,增加粘液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介质的释放[1]。短效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叔丁喘宁,可通过MDI或干粉剂吸入,每次200~400μg,通常5~10min即可见效,疗效维持4~6h。口服后15~30min起效,一般用量2~2.5mg,每日3次。β2激动剂的缓释型及控释型疗效维持时间较长,用于防治反复发作性哮喘和夜间哮喘。哮喘严重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吸入用药效果较差,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途径紧急给药。由于长期应用β2激动剂可抑制β受体反应性,致药效锐减,快速脱敏,肺功能下降,反常性支气管痉挛,气道反应性增高等,目前多主张间断使用,尽量避免长期规律用药[2,8]。
4. 抗胆碱药;现已明确,胆碱能神经机制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胆碱药为非选择性MR拮抗剂,即对各种亚型的MR均发挥阻断作用。抗胆碱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或溴化托品,常规剂量雾化吸入后,3~30min起效,90~120min作用达到高峰,持续3~8h。可与β2激动剂联合吸入治疗,使支气管舒张作用增强并持久,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的哮喘患者。溴化异丙托品雾化吸入后,粘膜吸收较少,也不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支气管内局部浓度较高,疗效较好,而全身副作用较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