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压力有所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尚未明了,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某些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而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EPS)、迟发性运动障碍、抽搐、镇静及其他副作用如恶性综合征、体重增加、心血管系统改变、肝功能改变、催乳素水平增加、抗胆碱能作用、性功能障碍和血象改变等,这些副作用与抗精神病药物的潜能有关。下面主要就体重增加、心血管系统改变、肝功能改变、催乳素水平增加、抗胆碱能作用、性功能障碍和血象改变等几种副作用做一简要介绍。
1 体重增加
自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体重增加一直是抗精神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问题,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塞汀多乐也有此副作用。临床研究发现,病人服用奥氮平、塞汀多乐后6~8周,体重平均增加约1~4 kg,一些病人在以后的治疗中体重仍将继续增加数公斤。有研究报道,服药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患者,体重增加3~5 kg者占100%。随着治疗剂量加大、服药时间的延长,有的患者体重增加更为明显。这种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仍不清楚,有学者认为血清素拮抗作用在其中担任重要作用。为防止体重增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必须限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育锻炼。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两个主要副作用为体位性低血压和心肌电传导的改变,尤其显示心电图QT间期的延长。体位性低血压与α采錾舷偎厥芴遛卓棺饔糜泄兀虽可发生于任何经典或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但在服用高剂量、低效能如氯氮平、氯丙嗪、甲硫达嗪等药物及快速增加利培酮时发生率更高。当逐渐调整药物剂量时,病人对这种副作用也部分或全部耐受。在小部分病人中奥氮平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但这种作用没有临床显著性。王凤兰等[1]对45例精神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心血管功能异常发生率为86.7%,对照组为22.2%,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有较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对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心血管功能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
3 肝脏毒性
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均会引起肝功能异常。传统药物及氯氮平、利司培酮均能导致肝功能的改变,表现为转氨酶增高。实际上转氨酶升高是精神病药物早期治疗阶段的正常反应,通常不会影响治疗的进一步进行。这种转氨酶升高通常是轻度和短暂的,约2~6周恢复正常。然而慢性精神病人肝功能异常往往危险性更高。近年来研究表明,奥氮平和塞汀多乐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往往低于氟哌啶醇等经典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转氨酶升高。孙振晓等[2]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率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异常的发生率为25.31%,提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异常较常见。
4 催乳素水平
经典抗精神病药和高剂量利培酮均会引起催乳素水平增高。奥氮平和塞汀多乐亦会引起催乳素中度增加,但在维持治疗期间绝大部分病人的催乳素水平均可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几乎没有乳房触痛、溢乳或月经周期紊乱等副作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可对病人造成多种近期的和远期的不良反应,当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但临床医生对病人的这些不良反应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了解高催乳素血症对身体的各系统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影响和相应的治疗措施很重要。
5 抗胆碱能作用
抗胆碱能作用包括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可能的认知损害和视物模糊,常发生于氯氮平和高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可使用舒雅乐、通便灵等对症治疗。有些病人这类副作用很难用受体结合谱来解释,如氯氮平的受体结合谱为高度抗胆碱能的,但却发现拟胆碱能副作用如流涎;利培酮有抗胆碱能作用而无抗胆碱能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奥氮平对胆碱能受体有强拮抗作用,但只有轻微的抗胆碱能症状如镇静和便秘,这提示奥氮平的药理作用可能更为复杂。
6 性功能障碍
服抗精神病药物的女性患者,在服药3个月内绝大多数有月经不调,一般都推迟15~40 d;服药时间延长的患者中有59.2%月经不调,28.1%停经,仅12.7%月经正常。男女患者治疗前都有性欲亢进,入院治疗3个月后,尤以男性性欲低下突出,主要表现阴茎不能有效地勃起,达不到性满足。女性性感迟钝,造成夫妻感情不和等。精神病患者服氯丙嗪、氯氮平、碳酸锂等药物,不良反应较明显,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也较突出,可能与服药后引起雌激素水平升高所致。经典抗精神病药的报告中几乎没有关于性功能障碍方面的研究,因此性功能障碍的真正发病率还不清楚。有20%服用塞汀多乐的病人射精量减少,其中5%在继续治疗期间恢复正常,停药后全部恢复。这种作用的药理学机制也不清楚。服甲硫达嗪的部分病人能引起逆向射精,推测可能与α采錾舷偎厥芴宓淖瓒献饔糜泄亍
7 血液系统的毒性
佘玉宇等报道[3],539例精神病患者中白细胞减少症61例,占住院总数的4.03%,其中粒细胞减少症9例,占5.95‰。经分析发现,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总发生率为4.03%,且多发生于用药初期,用药40 d内发生者占65.57%。这可能与治疗初期药物加量快,以及一些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提示病人在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尤其是用药初期,要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以往文献报道大多集中于抗精神病药物对血象的影响,而现在经观察发现抗抑郁药导致白细胞减少者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氯丙咪嗪,与氯氮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抗抑郁药治疗期间也要加强观察,定期监测血象,护理上要引起注意。发生白细胞减少症前常无前驱症状,90.16%的患者在复查血象时才被发现。所以,定期血象监测对及早发现白细胞减少具有重大临床意义。一般宜1~2周复查1次,发现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关于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的资料还见于服氯氮平者,该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0.5%~2%。
新型抗精神病药较经典抗精神病药有较大的优越性,它们有较少的EPS及TD,催乳素水平及肝功能轻度异常,极大地增加了治疗的依从性。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发现,为治疗精神病提供了有力的方法,但他们影响多种神经递质和导致多种副作用。新型抗精神病药副作用少而轻微,增加了治疗依从性,为治疗重症、急性及慢性精神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段。
【】
[1] 王凤兰, 张铁林.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1):33.
[2] 孙振晓, 孟宪明, 于相芬,等.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2):105.
[3] 佘玉宇, 吴满花, 叶雪花.抗精神病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