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顾客体验:理论渊源\演变及其梳理(3)

2014-03-04 01:05
导读:图书馆:Jennifer Rowley(1994)研究了图书馆中顾客体验纬度,并且区别出图书馆中影响顾客体验的因素。 零售行业:陈章旺(2007)、钱正(2007)通过研究为本土零售如

  图书馆:Jennifer Rowley(1994)研究了图书馆中顾客体验纬度,并且区别出图书馆中影响顾客体验的因素。
  零售行业:陈章旺(2007)、钱正(2007)通过研究为本土零售如何应用体验营销提出建议;祝合良(2003)从零售行业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企业要重视体验的必要性,并提出实施顾客体验和顾客体验管理的措施;董妍(2007)分析如何在零售终端开展体验营销。
  汽车行业:宋文燕(2006)、郭建平(2007)、李英(2007)研究了在汽车行业如何应用体验营销来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沈婷(2007)分析了基于手机无线的体验营销在汽车行业的运用;杨晓东、金晓彤(2005)结合相关体验营销理论,提出了轿车销售不同阶段中不同顾客体验类型的目标,并提出了整合我国轿车销售全流程顾客体验的思路。
  业:Julie E Otto和J R Brend Ritchie(1996)以旅行业为对象,研究顾客体验,提出了一个衡量的方式,认为衡量服务体验质量的维度(享乐,交互,新颖,舒适,刺激,挑战);何晓徽(2008)分析了在旅游行业如何应用体验营销;李建州、范秀成(2006)对旅游业中的顾客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徐正林,邹丽君(2007)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入体验营销的新思路,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此外,林海平(2007)等研究了如何在房地产行业开展体验营销;李建州、范秀成(2005)等对餐饮业中顾客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
  四、顾客体验理论研究的展望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对顾客体验的相关研究中,当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验的概念、顾客体验维度的划分、顾客体验的需求识别与设计,体验营销的具体应用等方面。结合我国情况,未来对顾客体验理论的研究方向,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1.基于我国消费者新特征的顾客体验研究。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这些消费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较强个性、喜欢竞争、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网络一族等等。这些消费者的特征促使顾客体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的顾客体验理论是在西方的文化、人口等环境下产生的,根据我国消费者的特征研究顾客体验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顾客体验的测量研究。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我国当前处在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跨国企业、我国本国企业之间围绕争夺顾客上演了一幕幕生死战。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很多企业着力为顾客创造更好的体验。如何测量顾客体验、寻找提高顾客体验的满意度的途径是所有企业都在关注的问题。而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相对不足,确定顾客体验的测量方法、为企业提供提高顾客体验满意度的对策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以顾客体验作为企业品牌资产提升和竞争力提高的切入点的应用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同时物质产品空前丰富,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量和质都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关键在于消费者感性的满足。而品牌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通过明确利益诉求,告诉消费者可以获得的实际利益。而这种利益,需要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后才能感知。而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就是一种体验过程。因此,顾客的体验是品牌形成的关键,它能使消费者对产品形成一定认知并进一步固化下来,构成产品的品牌概念,并进一步影响品牌资产的评估。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以顾客体验作为企业品牌资产提升和竞争力提高的切入点的应用研究,必将会得到更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
  [1] B.Joseph PineⅡ,James H. Gilmore.体验经济[M].夏业良,译.北京:机械出版社,2008.
  [2] PineⅡ,Gilmore J H.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7/8):97-105.
  [3] Bernd H. Schmitt . Experiential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9,15(1-3):53-67.
  [4] Carbone L P, Haechel S H. Engineering Customer Experience[J].Marketing Management, 1994,3(3):8-19.
  [5] Lasalle, D.&Britton, Terry A. Priceless: Turning Ordinary Products into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s[D].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6] Christopher Meryer,Andre Schwager.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ri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7(2):1-15.
  [7] Csikszentmihalyi M, Csikszentmihalyi I 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8] Csikszentmihalyi M. Finding Flow: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 1997.
  [9] Lofman B. Elements of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A Exploratory Study[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1,18(1):729-735.
  [10]Josko Brakus. A theory of consumer experiences[D].Columbia Universtiy,2001.
  [11]Robort B.Woddruff, Ernest R.Cadotte, and Roger L.Jenkins. Model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processes using experience-based norm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3, 20(3):296-304.
  [12]Jillian Dawes,Jennifer Rowley.Enhanc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anagement Decision,1998,36(5):350-357.
  [13]Novak T P, Hoffman D L, Yung Y F.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 structual modeling approach[J]. Marketing Science, 2000,19(1):22-42.
  [14]Pilke E M. Flow and Internet Shopping Behavior: 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61):347-357.
  [15]Jennifer Rowley. Customer experience of libraries[J].Library Review,1994,43(6):7-17.
  [16]Keller,Kevin L. Branding and brand equity[M].Bart Weitz and Robin Wensley, London, England:Sage Publications,2001.
  [17]Farquhar, P.H. Managing brand equity[J].Marketing Research,1989 ,1(3): 24-33.
  [18]Aaker, David.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Spring):102-120.
  [19]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孟广均,吴宣豪,黄炎林,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194-209.
  [20]斯科特•罗比内特.情感营销[M]. 鲁虎,任建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1]温韬.顾客体验理论的进展、比较及展望[J].四川大学学报(版),2007(2):133-139.
  [22]陈建勋.顾客体验的多层次性及延长其生命周期的战略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5(6月下):109-111.
  [23]王龙,钱旭潮.体验内涵的界定与体验营销策略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2-66.
  [24](美)B.H.施密特.体验营销[M].周兆晴,译.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25]邱晓文.新经济条件下体验营销的应用[J].经济管理,2005(11):71-73.
  [26]王朝晖.新经济时代的体验营销:理念、实践与管理[J].江苏商论,2006(6):85-86.
  [27]范秀成,陈英毅.体验营销:企业赢得顾客的新思维[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22):62-67.
  [28]朱世平.体验营销及其模型构造[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5):25-27.
  [29]韩炜.基于顾客资源的体验式营销刍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7(6):218-220.
  [30]王溯,傅贤治.体验营销与顾客体验价值分析模型[J]. 经济管理,2006(12):66-69.
  [31]刘建新,孙明贵.顾客体验的形成机理与体验营销[J].财经论丛,2006(5):95-101.
  [32]廖以臣.消费体验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7): 43-50.
  [33]方征.顾客体验价值理论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7(7):135-137.
  [34]祝合良.全面客户体验与零售业的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64-67.
  [35]杨晓东,金晓彤.轿车销售的全流程顾客体验整合[J].经济管理,2005(21):46-48.
  [36]朱世平.体验营销及其模型构造[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5):25-27.
  [37]汪涛,崔国华.经济形态研究背景下体验营销的解读和构建[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20):43-49.
  [38]郭红丽.客户体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上一篇:奥运会营销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特许权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