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乡村债务规模\结构\风险及原因分析(2)

2014-03-05 01:00
导读:3.偿债率。指年度国债还本付息与当年财政(财务)收入的比率。对于乡镇来说,偿债率等于年度债务还本付息与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于还本付息很少
  3.偿债率。指年度国债还本付息与当年财政(财务)收入的比率。对于乡镇来说,偿债率等于年度债务还本付息与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于还本付息很少,这个指标对乡镇没有多大意义。
  除了借用债务依存度、债务率外,结合乡村实际,还应该农民人均负债额和债务负担率。农民人均负债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乡级或村级债务余额农民人均额;个人债务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乡级或者村级债务余额人均额相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
  (二)债务风险分析
  1.债务依存度较高:2007年被调查四个乡镇的债务依存度较高,超过或接近国际上通用的警戒线20%。尤其是S乡债务依存度达到26.1%,支出过分依赖债务收入,财政比较脆弱。
  2.债务率均高:2007年被调查四个乡镇的债务率均超过100%,表明在债务余额超过的财政收入,即入不敷出。S乡的债务率达到1217%,债务余额是收入的12倍之多。G乡的债务率是118%,财政收入和债务余额相差不多。进一步得出结论:欠发达地区的债务率明显高于较发达地区,所以对较发达的地区应该鼓励自我消化债务,对欠发达地区政府帮助化解债务。
  3.农民人均负债额和负担率较高:2007年调查四个乡镇的负债额和负担率较高,负担较重。农民人均负债额均在350元以上,个人负担率达到27%以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我国乡级财政、村级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较高,有些地区已经到了“举债为生”的地步。债务率较高,并有上升趋势,债务清偿力较低。农民人均负债额较高,个人负担率较高,农民的总体负担较重。通过农业税减轻了农民一部分负担,而巨大的债务负担无疑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四、债务成因分析
  
  我国乡村债务产生的根源十分复杂,有的、社会的、的和的原因。从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认为乡村债务是由经济和历史原因形成的居多。大多数学者认为财政收支的矛盾是主要原因,主要从这个方面去突破,而我们通过对调查乡镇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财政收支矛盾仅仅是表象,乡村出现持续负债既有表层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表层原因:财政收支矛盾
  从乡村的收入看,2002年税费改革前乡村收入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工商业税收、乡镇五项统筹、村级三项提留、集资、政府性基金、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等等;2002 年开始进行税费改革, 乡镇收入包括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工商业税收;全部免征农业税后, 乡镇收入的来源只有工商业税收一项。实际上, 在税费改革前, 各乡镇的收入就难以满足正常的财政支出的需要。随着税费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各乡村可自主支配性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尤其那些几乎没有工商业的乡镇, 财政收入状况就更令人担忧。
  至于村级组织, 三项提留和农业税取消后, 意味着它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经费来源。乡镇收入只能是县级财政给乡镇的转移支付资金,而这些资金也仅仅只能勉强维持乡村干部的工资,乡村公用经费无法筹措,各县(区)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弥补日常开支,维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只能举债、欠账办事。经济上的“空壳乡”、“空壳村”名副其实的变成空壳了,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反而前期的负债雪球越滚越大。
  从乡村支出看,刚性支出庞大。首先是长期以来基层政府和组织机构膨胀, 财政供养人员过多, 工资刚性增长, 大大超过了乡镇财政的承受能力。庞大的行政事业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基层政府和组织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断加大。1994 年以后, 出现了财权层层向上级政府集中的趋势, 但是事权却在层层下放, 即部分应由上级财政负担的财政支出全部或部分下放给了基层政府和组织。这在教育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明显不够,省级以上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很少,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基本上由乡镇财政和农民负担。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深层次原因:政府行为的约束不力
  1.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体制。为了快速实现化,上级政府为下级政府规定的目标任务不断增加。从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各个层级政府的达标活动不胜枚举,各级政权组织将经济赶超作为硬指标逐层分解下达,让各级干部签订责任状,并以此作为干部升迁、任免及考核的依据。在这种环境下,地方政府为了实施赶超战略,要举债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达标工程。我国的乡村债务大多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在90 年代初,受经济热浪和赶超战略的影响,各地竞相大办、办大企业。在90年代中期搞“普九”达标,为了达标而改扩建学校、购图书等。在90年代后期,“垫税”欠债成为一种新的现象,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税费任务,村干部们用高息借款上缴税费款,乡镇同样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财政收入任务,保证工作业绩不被“一票”否决,被迫从各个方面借债完成税收上缴任务。还要完成上级下派的硬性任务,如村村通、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众多项目。多数项目采用国家拿一点、地方拿一点、个人集体拿一点的“三点”政策,但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这样在实施过程中就形成了资金缺口,使项目负债建设,形成大量债务。
  2.“一事一议”制度难以达成共识。税费改革后,应该由“一事一议”解决的中小学校校舍维修、道路建设、水利设施维修、农田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等公益性涉农站所建设资金,由于农村情况复杂,在“一事一议”中农民群众难以达成共识,存在长期议而不决的现象。为保证学校校舍及时维修、乡村道路畅通、涉农站所的正常运行,大部分工程采取“先干起来再说”的办法,这样就形成了债务。
  3.政府和市场部分行为的失灵。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对公共品供给的无能为力。市场无能为力,而政府在公共品的供给上一直是向城市倾斜,惠及农村较少,于是本该由国家提供的农村公共品只有让村基层组织来承担。现在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组织已基本瓦解,功能退化,集体经济已经虚置,加之90年代后期,资源分配是向上流动与积聚,使得下层资源空心化,于是农村公共品的供求出现极大的不平衡,公共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共品的供给无法到位。出路就是举债,农村的教育、卫生、道路、电力、水利、灌溉建设只能举债。可以说公共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加上不适宜的政绩观和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必然使得乡村债务规模越来越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
  [1] 宋洪远,谢子平,张海阳.乡村债务的规模、结构、风险及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6):4-10.
  [2] 陈朋.中部地区乡村债务问题调查分析[J].理论导刊,2006(9):106-109.
  [3] 鞠海鹰,吴平,封明川.乡村债务化解的路径选择——基于四川省6县(市)的实地调研[J].乡镇经济,2007(12):68-70.
  [4] 冯海波.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债务问题[J].财经,2006(5):86-92.
  [5] 李伟.乡村债务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四川省达县为例[J].农村经济,2008(2):125-127.
  [6] 石泓. 完善农村村级委托代理制度[J].商业研究,2006(20):177-178.
上一篇:顾客体验:理论渊源\演变及其梳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