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市场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2)
2014-06-18 01:22
导读:二、市场契约: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环境分析 公允价值目标导向作为满足契约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要方法和最终目标,其效果与市场契约的完备和保障
二、市场契约: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环境分析
公允价值目标导向作为满足契约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要方法和最终目标,其效果与市场契约的完备和保障程度是不可分割的。市场契约主要是指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之间在博弈过程中所达成的制度安排和非制度惯例形成的约束,以此得到各自所需的利益。从市场契约的表现形式来看,其对象主要涵盖了和市场交易的一切客体对象,包含了交易中的买卖双方的各自意愿和他们为达成最低意愿所承受的相应的成本。同时,作为监督契约执行的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也和这些商品的售卖和需求者之间存在着鉴证契约,而国家机构作为契约违规者最终的裁定者,将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行使最后的契约权利。从市场契约的类型来看,当前我国市场契约主要有三大类:公司契约(股权、债权和其他相关者)、政府契约(政府管制契约、税收契约),社会中介契约(审计契约、其他中介机构的鉴证契约)。从公允价值目标的影响面来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中介契约主要和审计契约有关,而公司契约则主要指公司内部人和公司外部的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关系。我国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建立时日尚短,因此,虽然市场契约在市场化进程中日益完善,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逐一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运用公允价值,使之成为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果的有益手段。(一)公司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分析
前已述及,我国公司契约主要包括了公司代理人和公司委托人之间的行为约定和利益分割。从当前我国公司契约的签订过程和执行情况来说,我国公司契约虽然有了规范性的标准作为其设定的依据,并且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为实施的后盾,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特殊因素,我国的公司契约还存在不少缺陷。其表现如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效率低下
从上市公司的组成来看,国有企业的比例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国家控股公司中,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国有股的主导地位而成为国家干预的经济体。而且由于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普遍存在委托代理链条过长的问题,使得公司治理效率普遍低下。尽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国有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发挥效力,但是由于政策市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公司治理的问题还是需要企业和有关各界共同努力。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不当使得公允价值目标的影响力将大大降低。公允价值目标有可能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有效工具,完全背离了公允价值目标初衷。2007年ST股突然业绩反弹的结果是公允价值被恶意扭曲的一个真实写照。如果公允价值成为助长虚假的工具,那么这把双刃剑还是应该束之高阁。
2.代理人市场缺乏,内部人缺乏约束机制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仍然缺乏市场制约机制来控制经理人的行为。国有控股公司的经理人的任命大多取决于上级行政的安排。与此同时,我国还缺少间接机制来通过股民用脚投票的方式对
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必要的压力。股民的羊群效应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时,以业绩来决定公司经理人和其他相关的内部人的方法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游资来寻觅机会成本时,内部人的趋利行为必然会在缺乏有效监督的市场环境中利用公允价值来为其实现圈钱行为提供良好的保障。
3.激励机制的缺乏,经理人所得薪酬和其贡献不成比例
公司契约的完备性不仅仅体现在代理人对契约的执行状况,还必须体现出代理人为完成契约所付出努力的回报。尽管上市公司在公布其年报时,将高管人员的工资与其业绩进行了匹配。但是,这些薪酬也仅仅是纸上谈兵的一种策略。国有控股公司的高管人员的待遇偏低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管人员纷纷离岗的关键所在。这些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若不能解决,将是诱发内部人在职过度消费的导火索,最终形成上市公司被掏空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薪酬契约缺乏其合理性,因此,在实践和处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时,内部人首先考虑的将是自身利益的维护问题。这显然和公允价值的公平观背道而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4.行业特征各异,公允价值取舍亦有道
由于我国行业种类繁多,各个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同,企业特征(如季节性)各异,因此,从行业的自我保护程度来看,他们对公允价值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需要根据市场真实的销售和需求信息来确定其产品策略,部署其长远规划,他们会关注公允价值。而对那些垄断行业来说,公布公允价值会暴露其真实利润,减少他们操控利润的可能性。特别是如果国家对垄断行业的利润实施严格的监控时,他们将会拒绝公允价值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