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比较与借鉴(2)
2015-01-07 01:01
导读:ACSI模型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一个潜在变量——感知质量(如果去掉感知质量及与其相关的路径,ACSI模型几乎可以完全还原为SCSB模型),将质量感知从
ACSI模型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一个潜在变量——感知质量(如果去掉感知质量及与其相关的路径,ACSI模型几乎可以完全还原为SCSB模型),将质量感知从价值感知中分离出来。
增加感知质量这一概念和相关的路径有两大优势:一是通过质量的三个标示变量,可以清楚地知道定制化和可靠性在决定顾客的感知质量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二是感知质量侧重于单纯的质量评判,而感知价值偏重于价格因素方面的评判,通过比较它们对顾客满意的影响,可以比较明确地分辨出顾客满意的源头出自何处,是质量制胜还是成本领先,使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996年ACSI模型又针对耐用消费品,将质量感知进一步分为产品质量感知和服务质量感知。
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ECSI)模型
ECSI模型(如图3)继承了ACSI模型的基本架构和一些核心概念,如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以及顾客忠诚,但又对ACSI进行了修正,主要表现为:
去掉了ACSI模型中顾客抱怨这个潜在变量。因为许多国家的顾客投诉系统已经比较完备。
ECSI模型增加了另一个潜在变量——企业形象。它是指顾客记忆中和组织有关的联想,这些联想会影响人们的期望值以及满意度的判别。
在模型的度量上,ACSI模型从1996年以后才只针对耐用品类商品分别测度其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但是ECSI模型在针对所有行业的测评中,都将感知质量统一地拆分为针对产品的质量评判和针对服务的质量评判。
以上模型虽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随着实践的深入,顾客满意度模型尚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也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和分歧。因为模型变量的加入及变量间关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是具有不同强度的,因此也不断涌现新模型。对于我国来说,也有一些需继续研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我国,顾客满意度测评则刚刚步入借鉴与试验阶段,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启动了顾客满意度指数的测评工作。1995年由
清华大学赵平教授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开始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1998年,由当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开展在中国建立用户满意度指数的研究工作。2000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了国家“软课题”研究项目“中国用户满意度指数构建方法研究”,为在我国建立国家级用户满意度指数奠定了基础,此项目已在2002年7月通过了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成果鉴定会。
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CSI)是在学习借鉴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对模型结构和测评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造后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测评方法,并且我国一些地区和某些行业也在积极实施顾客满意指数测评工作。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正式实施国家级的CSI评价制度,也缺少相应的规章、规范,且国内的研究大多偏向于综述及描述性研究,只有少数实行定量分析,在定性描述研究中,一般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然后说明在中国开展顾客满意度指数研究的意义、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但是,仅仅从定性描述方面去研究只能使企业加强对顾客满意度指数调查的重视,确定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如何实行顾客满意度指数的调查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操作性不强。因此,本文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结合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商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可以精确度量的,操作性较强的模型,指导企业实行顾客调查,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一些数据,从而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构建我国商业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
影响我国商业企业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商业企业顾客满意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们借用有名的“特征空间”理论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产品差异化比较有名的学者有霍特林(Hoteling)和兰凯斯特(Lancaster)。其中兰凯斯特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特征空间理论”。他认为,一种产品可以看作一个多维向量,是在诸如质量、性能、颜色、规格、服务等变量中取一定的“值”构成,一个行业的多种类似产品组成一个多维的特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