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装品牌的现状分析及品牌提升的对策研究(3)
2015-02-17 01:17
导读:如果是一个设计师品牌,设计师在其中的灵魂地位不言而喻,但若是成衣品牌甚至大规模企业,设计师则仅仅扮演一个小角色。尤其是在大批量生产的今天
如果是一个设计师品牌,设计师在其中的灵魂地位不言而喻,但若是成衣品牌甚至大规模企业,设计师则仅仅扮演一个小角色。尤其是在大批量生产的今天,大规模充斥整个品牌。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大规模生产能收获边际成本递减效应,但是从塑造一个知名品牌的角度,销售服装贵在款多量少,才能体现品牌的价值,彰显品牌档次的举措。“培养设计新力量”是属于老生常谈,关键在于“在国家甚至国际比赛中获得知名和认可”。事实上,杭州不缺乏设计的力量,杭州有优秀的文化,有充满
艺术设计的气息,有中国美院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来不缺乏优秀的人才 ,关键是设计是否获得支持,是否获得了别人的认可,使设计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只有获得了认可,才能塑造高档的知名品牌;不仅如此,设计师需要在一次次的展览和比赛中接受评价,吸取经验,不断完善自身设计。
杭州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政府曾经连年举办各种设计比赛,以及品牌评比,但是报名情况不容乐观,热情度不高。由于浙江的企业普遍的特点是民营企业以及家族企业,很少企业会投入资金送设计师参加国际比赛或者将自己的设计送出去参展,很多企业的眼光都是仅仅局限在短期的利益——以盈利为最终目标而不是想让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深入人心,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再加上一些担心人才被挖走等短浅现实的因素。这是一个根本的观念问题,也是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企业不想在设计上过多投入,仅仅想通过大规模批量生产来目的,就需要政府在短期内引导和扶植,支持设计师参加各种国际比赛。
实现设计艺术总监制(Creative Director)是提升与保证品牌质量的另一途径。现在杭州女装的当务之急是的品牌提升,而不再是传统的大批量的生产。传统规模不是问题,加大投资却难出品牌,盲目追求大,最终只能导致品牌自身价值的贬低。由粗放型向密集型发展。工业化,规模化,不再是女装发展的主流,从长期的发展,特别是进行国际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低价不再是一种竞争优势。为什么LV包的价格能卖到上万,是其成本的几十倍?当今强调个性的社会,女装做为一种轻工业,更应当向集约型发展,注重品牌的个性内涵,Chanel的艺术总监Karl Lagerfeld闻名全球,Chanel在其手中散发了全新的活力。国际化需要整个产业对创意的更多投入和支持,目前中国只是个时装生产加工大国。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创立文化时尚氛围。对于女装品牌的发展,除了自身原因之外,氛围往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有文化感的消费者,这将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品牌的提升背后是整个城市品位和文化氛围的提升。杭州需要创办更多高质量的时尚杂志,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6.4%的人通过时尚杂志知道一个女装品牌,在国外Vogue等杂志被视为时尚的风向标。
可见一本好的时尚杂志对于杭州女装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杭州市场上的主流时尚杂志多为外国杂志的中文版本,如Elle,Vogue,Marie larie,BAZAAR,COSMO等。本土市场的时尚杂志少之又少,对于时尚风向标的发布多是援引国外杂志,缺少真正有力度地影响时尚,领导时尚的主流媒体,缺少有力的评论和个性鲜明的评论家,进而培养有文化感的消费者。翻看英国出版的Marie Larie,除了时尚咨询,穿衣搭配,女性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关于当地商店的一些咨询,它会介绍一些怎样用较合算的价钱模仿穿出高级成衣的打扮,并且列出这些单品可以在当地的哪些店买到。试想,如果杭州能拥有一本源出杭州影响杭州甚至辐射全国的顶级时尚杂志,那么不是能带来一本时尚杂志和杭州各类商铺的双赢吗?
创立时尚氛围还要引进更多的顶级时装。引进更多的顶级时装一方面虽然会给本地时装带来冲击,但在同一个市场上,本地女装能够详细观察到国际名品的详细的设计理念,销售计划,运作管理;除此之外,这也有利于形成杭州女装品牌提升的大环境,名品荟萃能够加速杭州成为一个世界认可的时尚之都,这对于本土品牌将是一个机遇。2006年杭州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9000元,购买力不再成为品牌发展的阻力,在未来十年内,杭州会成为一个奢侈品的主要消费推动力量。但就目前情况看,虽然杭州已经有了湖滨路国际名品街,但仅有二十多个国际品牌;对比香港,一般购物商场至少有一百个以上的高档国际品牌,因此,一个名品街还需要更多的一线品牌的支持。